第94章 辩论(二)(1 / 2)

他先是对赵廷霄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廷霄兄此问,切中要害,清浩受教。”

他先是坦然承认对方问题的高明,尽显风度,随即话锋一转,“然,窃以为,廷霄兄此问,恰好落入了‘非此即彼’之窠臼。”

此言一出,众人皆屏息。孙清浩不疾不徐,继续阐述,声音清晰而沉稳,带着一种与其年龄不符的透彻与宏阔视野:

“强国与富民、教化、长治久安,果真如水火般不可相容否?

《大学》有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富民需有强国之力以御外侮,护佑生民安居乐业;

强国亦需富民之实以为根基,仓廪实而知礼节,方可谈教化。”

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显示出极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知识储备:

“纵观史册,无强国之基,富民不过是肥羊居于狼群之侧,终难自保,宋之富而弱,便是明证。

而无富民、教化之实,强国亦是沙上之塔,秦之旧事固然令人扼腕。

然此并非‘强国’本身之过,乃在于其‘强’之方式过于酷烈,忽视了‘教化’与‘仁政’之调和。”

孙清浩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回赵廷霄身上,语气愈发恳切:

“故而,学生以为,评判变法,非是于‘强国’与‘富民教化’间择一而从,而应观其是否找到了一条既能‘强国’又能‘富民’、并最终导向‘教化’与‘长治久安’之路径。

此次变法,其‘强国’之效卓着,无疑为后世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其挫败之处,亦为后人提供了深刻警示。

其功在于‘开创’与‘尝试’,其过在于‘失衡’与‘酷烈’。功过皆不可抹杀。

以此观之,其‘利’在于开辟了新路,证明了变革之必要与可能;

其‘弊’在于路径尚有偏差。然,开辟之功,大于偏差之过。

因其指明了方向,后人方可循其利而避其弊。故我方坚持,此变法,利大于弊!”

这一番论述,高屋建瓴,跳出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

将变法的“利”提升到了“开创性经验”的高度,而将“弊”归于“执行层面的偏差”,完美地回应了赵廷霄关于评判标准的质疑,并将其纳入己方的论述框架之内。

其视野之开阔,逻辑之缜密,立论之坚实,令人叹为观止。

这便是世家子弟自幼熏陶出的宏大历史观和深邃的思辨能力。

整个明德堂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孙清浩这番精彩的总结陈词所震撼。

连许昌盛的眼中都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激赏。

反方学子,包括赵廷霄,都怔在了原地。

赵廷霄眉头紧锁,他试图寻找反驳的点,却发现孙清浩的立论几乎无懈可击,将自己之前的质疑巧妙地化解并吸收了。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瞬间攫住了他。

他已经竭尽全力,想到了所能想到的最犀利的角度,却依旧无法撼动对方,无法改变这看似注定的结局。

他垂在身侧的手微微握紧,嘴唇抿成一条直线,脸上血色稍褪,显露出明显的挫败与不甘。

他以为自己能凭借机敏争得一线胜机,却最终败给了对方更为深厚扎实的底蕴。

就在陈耀祖终于想好回击的话语,准备站起来再战一次。

就见,香烛已经燃尽。这一场的辩论毫无悬念。

反方的队伍叹息声不断,正方的队伍则是欣喜不已。

许昌盛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双方学子,最终朗声道:

“清浩所言,纵览全局,辩证透彻,深得历史评价之三昧。

最后一问,反方虽机巧,然正方回应圆满,立论高远。故此辩——正方胜!”

“好!”正方学子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姚宗胜“啪”地一声打开折扇,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朝着陈耀祖的方向投去得意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