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官员常在各种利益和人情网络中挣扎。
天子驭下,有时也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键在于把握度,知道什么利可谋,什么线不可越。
陈耀祖还真有些纠结,到底是大胆一些还是委婉一些?
然而,当他看着的场景是在鸿儒书院的招生考场上!
周围皆是心怀理想的年轻学子!
若此时便畏首畏尾,曲意逢迎,岂不辜负了少年热血?岂不违背了求学明理的初心?
一股豪气自胸中涌起。他决定不再“成熟”,不再“世故”,就要以少年人的锐气来写上一写。
毕竟每一位为官者,一开始无一不是揣着理想报复,想要为国为民。水也不是一日变浑的。
他提笔蘸墨,目光坚定,文思如泉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语,以自然之理喻人世之道,其意深矣。
夫为官者,处阴阳之交,居是非之场,若一味以严苛自矜,以清白自诩,恐非治国安民之良策。
然则何以权衡?曰:当明“察”之艺术,知“清”之境界,于混沌中守其原则,于纷繁中见其智慧。
昔者子产治郑,宽猛相济;管仲佐齐,通权达变。
皆不以绝对之清为能,而以实效为要。水无杂质则鱼不存,人无包容则众不附。
为官者若苛求下属无瑕,追究细枝末节,则贤者畏其严而避之,能者惧其刻而远之,终成孤家寡人,政令难行。
故高明者当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知下属有小过而不究其全,见微瑕而不掩其瑜。
然此非谓可同流合污也!观历代贪腐之案,多起于“小事可恕”之自欺,终于“大节已失”之追悔。
故“至察无徒”之真谛,在于区分“瑕不掩瑜”与“质变之腐”。
饮食应酬、人情往来,此世情所难免,可略示宽容;而贪墨国帑、残害百姓、结党营私,此乃根本之恶,绝不可容。
其间分寸,譬如良医用药,病轻则药缓,病重则药猛,全在辨证施治。
圣王御下,深明此理。
唐太宗容魏征之直,亦纳房杜之圆;康熙严惩贪官,却对能吏小过网开一面。此非昏聩,实乃洞明世事后之通达。
盖因绝对清廉如海瑞,虽堪为道德楷模,然其执政实效未必尽如人意。
为政者需懂得:水清可养细流,水浊亦生鱼虾,关键在于疏通河道,不使淤塞成患。
至察之弊,尤在窒息生机。若官员动辄得咎,处处掣肘,则必趋于保守避事,宁不作为亦不冒险。
此与“庸政”、“懒政”何异?
故明主当设“容错之界”,鼓励创新实干;智者当建“衡评之制”,既考清廉,亦核实效。
如此方能使贤者尽其才,能者竭其力。
呜呼!为官之道,实乃行走于清浊之间的艺术。
全然混浊则民怨沸腾,绝对清澈则万事停滞。
真正大智慧者,当如太极图般清中有浊,浊中有清,知白守黑,知进知退。
既能坚守“不收贿赂、不徇私情”之底线,又懂得“容人小过、念人长处”之变通;
既保持“举世皆浊我独清”之警觉,又不失“和光同尘”之通达。
故曰:至清非无鱼之清,至察非无徒之察。
真正的清明,是洞悉人性弱点后的悲悯,是坚持原则下的灵活,是看透世情却不弃世事的担当。
此乃千年官道中永不褪色的智慧,亦是为政者终身修行的境界。”
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虽略显理想化,却充满了少年人的锋芒与不肯妥协的坚持!
当然也是借此表明了陈耀祖自己的原则初心。
最后一个字落下,手腕已酸麻。他长舒一口气,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在陆续交卷的人流中,将自己的答卷呈上。
来到出口,发现姚宗胜早已等在那里,摇着扇子调侃他速度慢。
陈耀祖只是笑笑。
“就你快,这交卷快又不能多加点分,急啥?”
姚宗胜听完翻了个白眼。
不久,王富贵和赵廷霄也相继出来,神色中虽有疲惫,但更多是尽力后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