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书院考核(1 / 2)

清晨的钟声悠扬回荡在鸿儒书院山脚下的巨大平台之上,肃穆的气氛瞬间笼罩了每一位考生。

考卷分发到手,陈耀祖深吸一口气,并未急于动笔。

他依照以往的良好习惯,首先快速而仔细地将厚厚一沓考卷从头到尾翻阅检查了一遍。

确认无漏印、错页、模糊之处后,才在卷首工工整整地写下自己的姓名、籍贯。

考场规模宏大,数百张书案整齐排列,监考的教习和执事穿梭其间,目光锐利。

开考前已有考官朗声宣布规则:允许出恭,但需有专人陪同;严格限时,日落收卷;不得交头接耳,违者立刻逐出。

陈耀祖深知时间紧迫,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细致的检查至关重要。

受他影响,姚宗胜、王富贵和赵廷霄也有样学样,强压下立刻答题的冲动,先检查考卷。

潸然!当王富贵翻到最后一页时,冷汗瞬间浸透了后背——那页竟有大片空白。

若非检查,他定然以为题目到此结束,直接交卷,那后果不堪设想!

心里想着耀祖兄都不倒霉了,却没想到倒霉体质原来是被他给继承了。

他心有余悸地举手示意,一名监考执事快步走来。

了解情况后,执事脸上并无太多惊讶,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迅速为他更换了一份完整的考卷。

顺便还告知王富贵不要声张。

王富贵接过新卷子,心中骇然:这竟是书院设下的考验!考验学子的细心与沉稳!好险!好险!好阴险!

这个小插曲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大多数考生已沉浸题海,奋笔疾书。

沙沙的书写声汇聚成一片紧张的背景音。

陈耀祖也已动笔。

鸿儒书院的考题果然别具一格,并非一味考察经义背诵,更侧重于品性、思维与实务能力。

就比如这一题。

首道经义题便令人深思:“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然则,君子是否全然不求利?若求,当以求何利为先?何以衡义利之界?”

此题直指儒家核心义利之辨。陈耀祖略作沉吟,提笔写道:

“…君子非不求利,然所求者,非一己之私利,乃天下之大利也。

为民请命,为国纾难,此乃义之所存,亦利之所归。

故君子之利,在社稷安康,在百姓福祉。

义利之界,存乎一心。

心系苍生,则谋利即为行义;心溺私欲,则言义亦是图利。

故当修身明德,以公心衡之,则义利自明…”

其后竟出现了数道颇具难度的算学题,例如: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

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这类题目正是陈耀祖所擅长,他心中暗喜,运用勾股定理巧妙设元,很快便解出答案,力求在此拉开分数。

当然,写在书面上的可不能这么写,老实按照古人的算学步骤解答。

诗赋题则以“求学”为题,相对平实。

陈耀祖结合自身远行求学的经历与对鸿儒书院的向往,写下了一首格律工整、情感真挚的五言律诗。

中途休息时,他简单喝了口水,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又活动了一下手脚,保持头脑清醒。

当日头偏西,他终于看到了最后一道策论题,题目却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尔为官,何以视此言?”

此题刁钻无比!仿佛一个巨大的陷阱,直指官场潜规则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承认此言,似为同流合污开脱;全然否定,又显稚嫩天真,不谙世事。

陈耀祖眉头紧锁,心中波澜起伏。

为官之道,岂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绝对的清官或许只存在于话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