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尔什维克的谈话(1 / 2)

沉重的橡木门在皮韦尔和儒奥身后轻轻合上,两位法兰西公社的巨头带着明确的指令匆匆离去,投入到紧锣密鼓的战争筹备中。

会议室内,紧张严肃的谈判气氛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特的、混合着历史尘埃与复杂情绪的静谧。

长桌旁,只剩下了五个人。

玛格丽特没有立刻离开。她向后靠在椅背上,紫罗兰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近乎顽皮的光芒,仿佛一个准备看戏的观众。

她轻轻拉了拉身旁妮可莱拉的衣袖,示意她稍安勿躁。被冠以布哈林娜之姓的妮可莱拉不可能不知道在场剩下的几位所代表的,她顺从地留了下来,棕红的眼眸带着笑意看向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用眼神示意了一下长桌的另一端。

那里,约瑟夫·朱加什维利并没有起身。他依旧像一座山般坐在原位,重新点燃了那个磨得发亮的烟斗,深深地吸了一口,让辛辣的烟雾在肺里转了一圈,然后缓缓吐出。

烟雾缭绕中,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微微眯起,目光越过袅袅青烟,落在了对面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身上。

那目光中,没有了刚才谈判时的咄咄逼人和战略家的冷峻,反而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而复杂的东西——那是跨越了漫长岁月、共同经历过辉煌与惨败、如今却已走上不同道路的老同志之间,才能读懂的情绪。

格里高利·季诺维也夫和列夫·加米涅夫也都没有动。他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气氛的转变。

季诺维也夫推了推眼镜,试图打破这突如其来的沉默,用一种带着感慨的语气,用俄语开口说道: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真是……好久不见了。没想到,会是在巴黎,在这样的场合下重逢。”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唏嘘。是啊,好久不见了。上一次他们三人像这样相对而坐,是什么时候?

恐怕要追溯到十六、七年前,在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那些烟雾弥漫、争论不休的夜晚,那时,他们还是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核心,是列宁身边最亲密的战友(至少表面上是),共同策划着震惊世界的十月起义。

然而,起义在内外夹击下最终失败,革命的火种被迫转入地下和边陲,他们这些人也各奔东西。

朱加什维利回到了高加索老家,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铁腕,硬是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复杂局势中,打造出了如今这个实力不容小觑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盟。

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留在了苏俄核心权力圈,经历了托洛茨基离奇死亡、布哈林出走的波折,如今代表着马雅可夫斯基主导的、更注重内部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和谨慎外交的苏俄中央。

十六年,足以让青丝变成白发,让理想主义者变成务实的政治家,也让曾经的战友之间,筑起了无形的藩篱。

朱加什维利从嘴里拿下烟斗,用粗糙的手指弹了弹烟灰,发出轻微的“嗒”声。他哼了一声,声音依旧低沉沙哑,带着格鲁吉亚人特有的那种直率甚至有些粗粝:

“是啊,格里高利·叶夫谢耶维奇,列夫·波里索维奇,是好久不见了。巴黎的椅子,坐着是比第比利斯的硬板凳舒服,但说出来的话,担子也更重了。”

他的话一语双关,既点明了环境的变迁,也暗示了彼此地位和责任的差异。他如今是一方诸侯,手握重兵,而对方是中央大员,代表着一个庞大的联盟体。

加米涅夫笑了笑,笑容有些复杂,带着圆滑和试探:“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在高加索搞得不错,很有声势。这次对奥斯曼用兵,更是魄力十足。看来,当年在阿塞拜疆油田、在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锻炼出的本事,一点都没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