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投名状(1 / 2)

御花园里,寒气未消,风里还带着冰雪的余味。

甄嬛从寿康宫出来,心里那股子凉意还没散去,迎面便撞见了抱着温宜公主的曹贵人。

“曹姐姐。”

曹贵人见是她,连忙屈膝行礼:“菀嫔娘娘金安。”

“姐姐快起来。”甄嬛脸上带着笑,目光却落在她怀里那个粉雕玉琢的小人儿身上,“姐姐真是好兴致。”

“哪里是好兴致,”曹贵人一脸无奈,点了点女儿的小鼻子,“温宜天天嚷着要出来玩儿,这鬼灵精,当真是闹得我头疼。”

甄嬛伸出手:“让姐姐这样头痛的福气,别人求还求不来呢。温宜,让菀娘娘抱一个好不好?”

温宜公主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甄嬛,竟真的伸出了小手。

曹贵人刚想说“公主不许无礼”,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笑着看甄嬛将孩子抱过去。

“亲一个菀娘娘,这边。”甄嬛将脸凑过去。

温宜咯咯笑着,小嘴巴没亲上,倒是口水糊了甄嬛一脸。

曹贵人脸色一变,急忙掏出帕子:“哎呀,仔细把您的衣裳弄脏了。”

“没事儿,小孩子不怕生才有趣儿。”甄嬛浑不在意地擦了擦脸,抱着温宜颠了颠,小家伙在她怀里乐得手舞足蹈。

将孩子还给曹贵人,甄嬛看着她欲言又止的样子,屏退了左右的宫人。

“曹姐姐,有话要对本宫说?”

曹贵人抱着女儿,指尖下意识地收紧,将温宜的小披风裹得更严实了些。

“华妃复位,昨日曾召了嫔妾去翊坤宫。”

“这很好啊。”甄嬛的语气听不出喜怒,“曹姐姐与华妃一向有来往,如今她复位,你也应该去贺一贺。”

“贺礼早已送去了。”曹贵人垂下眼,声音压得极低,“只是华妃此次召嫔妾前去,问了在她幽禁期间,娘娘您的言行举动。”

甄嬛笑了笑,伸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发:“姐姐这样聪明的人,自然是应对得宜的。无论怎样,都在于姐姐您的打算。”

“嫔妾能有什么打算呢?”曹贵人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甄嬛,“一切不过是看娘娘罢了。”

“怎么说,华妃娘娘都是姐姐的旧主。”甄嬛慢条斯理地踱了两步,目光落在远处一株枯败的梅枝上,“虽然待公主和姐姐有些地方是刻薄了些,但好歹也曾提携过姐姐,慰问家事又远在本宫之上。姐姐要与华妃娘娘亲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话听着是体谅,实则是在逼她表态。

曹贵人深吸一口气,像是下了什么决心。

“娘娘又何必和嫔妾打哑谜呢?嫔妾虽不伶俐,却也知道华妃此次复位和得宠不过是昙花一现,再如何,也只是强弩之末罢了。”她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一丝后怕,“可强弩之末,也能伤人。嫔妾与公主想要安身立命,自然不会再冒险。”

“曹姐姐察言观色,心思敏捷,不是寻常人可以比的。”甄嬛转过身,终于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其实,本宫也不希望姐姐与华妃娘娘生疏。”

曹贵人立刻会意:“嫔妾既将自身与公主托付给了娘娘,自然是唯娘娘之命是从。如何还会倾向于她?娘娘的吩咐,嫔妾自然明白,不会叫娘娘失望的。”

“曹姐姐进退有度,本宫自然没有什么不放心的。”甄嬛话锋一转,“华妃娘娘既然愿意打听本宫的动静,那本宫只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对于此次复位,她自己有何想法?”

“华妃沉醉其中,却时常害怕会再度失宠。”曹贵人回忆着,“因为先前失宠,加之听闻了齐妃和富察贵人的变故,对娘娘您……颇为忌惮。”

“她早就视本宫为死敌,当然,本宫也是如此。”甄嬛的眼神冷了下来。

“娘娘自然有办法应付她,嫔妾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曹贵人说着,却又露出一丝犹豫,“只是有一事,嫔妾与娘娘相处,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说得难听些,不过是因利而合,他朝利尽,也可一拍两散。嫔妾自知低微,不可与娘娘相抗衡,因此只怕……不能很好地协助娘娘。”

这是在要投名状,也是在要一个保障。

甄嬛看着她怀中懵懂无知的温宜,心中一动。

她知道,对付曹贵人这种聪明人,任何虚言都无用,唯有抓住她最在乎的东西。

“曹姐姐爽快,你的顾虑亦是我的顾虑。”甄嬛的声音温和下来,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本宫至今膝下无有所出,温宜公主玉雪可爱,本宫有意在事成之后,收她为义女。这样彼此也好有个依靠,姐姐意下如何?”

曹贵人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

若甄嬛日后得势,温宜便是她的女儿,前途不可限量。

“若如此,彼此倒也安心了。”曹贵人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她抱着女儿,对着甄嬛深深一福,“娘娘前途无量,能有这样的义母照拂,自然是温宜的福气了!”

甄嬛扶起她,联盟既成,气氛便松快了许多。

她的目光落在曹贵人新做的护甲上,那上面用金粉描了细碎的花样。

“姐姐此物很眼熟,似乎在皇上的库房里见过一次,定是皇上赏的吧?”

曹贵人有些不好意思:“是一点小玩意儿罢了。”

“姐姐手长得真漂亮。”甄嬛拉过她的手,细细端详着,“若只是以茉莉花染指,不过是小巧而已。如今开春,迎春花正好,姐姐若能寻来手巧的匠人,将那迎春花瓣用密蜡封存在指甲上,别出心裁,必定更讨皇上欢心。”

曹贵人眼睛一亮,忙笑道“多谢娘娘指点。”。

这位菀嫔娘娘,不仅有扳倒华妃的狠心,更有这份揣摩圣意、固宠邀幸的玲珑心思。

菀嫔的身影一消失在转角,曹贵人脸上那恰到好处的谦卑笑意便淡了下去。她低头看着怀里懵懂的温宜,女儿的小手正抓着她胸前的一缕衣带,咿咿呀呀地往嘴里塞。

寒风吹过,曹贵人下意识地将女儿裹得更紧了些。

这风,是冷的。可她的心,却是前所未有的滚烫。

甄嬛许诺的,是温宜的前程,是她在这宫里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桩买卖,稳赚不赔。

回到宫中,她将睡眼惺忪的温宜交给乳母,自己则坐在窗边,怔怔地看着窗外枯败的枝丫。

聪明人,从不将所有的宝都押在一个地方。甄嬛是把锋利的刀,可刀会不会伤到握刀的人,谁也说不准。而春熙殿那位,却是稳坐后方的帅帐。

“音袖。”她轻声唤道。

“主儿。”音袖悄无声息地走上前来。

“小厨房新做的那个杏仁酪,温宜爱吃,你去装上一份,送到春熙殿去。”曹贵人端起茶盏,拨了拨浮沫,“就说是温宜这个做姐姐的,给六阿哥尝个新鲜。”

音袖应了声是,转身就要去办。

“等等。”曹贵人叫住她,放下茶盏,声音压得更低,“你见着慧嫔娘娘,替我问声安。再……顺嘴提一句。”

她顿了顿,斟酌着用词:“就说,今日御花园风大,吹得人头疼。幸好遇见了菀嫔娘娘,说了几句话,倒是觉得舒坦多了。还说,菀嫔娘娘心善,尤其喜欢孩子。”

音袖何等机灵,立刻心领神会:“奴婢记下了。”

“还有,”曹贵人补充道,“翊坤宫那位,最近疑心重得很,总爱打听菀嫔娘娘的动静。”

这几句话,看似闲聊,实则句句都是信息。既表明了自己与甄嬛结盟的立场,又点出了结盟的契机是“孩子”,最后还不忘送上一份关于华妃的“见面礼”。

“去吧,机灵点。”

“主儿放心。”

春熙殿里,暖意融融。

孙妙青刚把塔斯哈哄睡着,正歪在软榻上翻看哥哥孙株合从苏州送来的信。信里一半是问安,一半是抱怨苏州官场应酬多,银子花得如流水,字里行间都透着想让她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好换个更有权势的差事。

“扶不起的阿斗。”孙妙青看得直摇头,随手将信扔在一旁。

正这时,青珊掀帘进来,轻声道:“主子,曹贵人宫里的音袖来了,说是送了些杏仁酪给六阿哥尝鲜。”

孙妙青眼皮都没抬一下:“曹贵人?她倒是有心。让她进来吧。”

音袖捧着食盒进来,规规矩矩地行了大礼,将曹贵人的话一字不差地复述了一遍,话说得滴水不漏,仿佛真的只是在闲话家常。

孙妙青听完,终于放下手中的账本,抬眼看向她。那目光平静无波,却看得音袖心里直发毛。

“知道了。”孙妙青的语气很淡,听不出喜怒,“东西我收下了,替我谢谢你家主子。六阿哥还小,吃不得这些,不过她的心意,我领了。”

她对青珊使了个眼色。青珊立刻会意,从袖中取出一只小小的荷包塞给音袖:“姑娘辛苦,这是我们娘娘赏的茶钱。”

音袖连忙推辞,却被青珊硬塞进手里,只好千恩万谢地退了出去。

殿内重归寂静。

青珊将那碗精致的杏仁酪端到孙妙青面前,轻声禀道:“主子,您看这曹贵人……”

孙妙青拿起勺子,漫不经心地搅着碗里的杏仁酪,忽而一笑:“她这是在呈递投诚之意呢。”

“投诚?”青珊闻言,不解其意。

“正是。”孙妙青舀了一勺送入口中,杏仁的香气瞬间在口中弥漫开来,“她与甄嬛那边已谈妥了合力襄助之事,定下盟约,便立刻来我本宫这里备案,顺道附上了一份华妃娘娘的动向详报。”

她又尝了一口,觉着滋味尚可:“此举说明了什么?说明她不仅想在前线效力,更想在本宫座下留个名,为自己谋个退路。足见其聪慧,亦不乏谨慎。”

青珊听得似懂非懂,但总算明白了其中深意:“那主子,咱们可要……”

“要,如何不要?”孙妙青将碗推开,轻拭嘴角,“自来之能人,岂有拒之千里之理?何况,她确有可用之处。”

她思忖片刻,对青珊吩咐道:“你去,也备一份咱们小厨房新做的牛乳羹,给温宜公主送去。”

青珊眼睛一亮:“奴婢省得了。”

“再替我给曹贵人传个口信。”孙妙青的指尖在桌上轻轻敲了敲,唇边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便说,杏仁酪闻之沁脾,然性本滑腻,食之过多,恐足下不稳。不若牛乳羹之实在,方为养身之道。”

碎玉轩的暖炉烧得再旺,也驱不散甄嬛心头那股从寿康宫带回来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