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彻底笼罩城市,窗外的灯火取代了夕阳的余晖。苏雪开了灯,暖黄的光线驱散了房间的昏暗,却未能完全驱散林羽眉宇间那抹新生的凝重。他依旧站在窗边,背影挺拔却透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仿佛在透过层层夜幕,凝视着某个遥远而具体的目标。
苏雪没有打扰他,只是安静地去厨房准备晚餐。她能感觉到,林羽正在经历某种内在的风暴,与之前理解“情感”时的困惑不同,这次似乎涉及更私密、更沉重的过往。
厨房里传来切菜和水沸的声音,充满了生活气息。而林羽的意识,已经如同无形的网络,悄无声息地撒向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乃至更遥远的地方。
家人。
这个由苏雪无意间触发的概念,如同激活了一段埋藏极深的底层代码,在他融合了虫族意志与人类记忆的意识中激荡不休。与之前理性分析“情感”不同,这次的目标明确而具体:林建国、周芳、林星。他这具载体血脉相连的根源。
他调取了五年前那段混乱的全球数据。克诺斯舰队的轨道轰炸如同死亡的犁铧,在地球表面留下狰狞的伤疤。无数城市化为废墟,人口记录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出现了可怕的断层。之前的搜索思路局限于和平时期的常规数据库,完全忽略了在末世级灾难中,官方系统的崩溃与重建所带来的信息黑洞。
调整策略。指令无声下达。
搜寻网络不再局限于现存的民生数据库,而是转向了更为隐秘、也更能反映那段艰难时世的记录:
全球紧急避难所人员登记残存数据(数据不全,格式混乱)。
战后大规模人口迁移与安置记录(由亚夏相关机构统筹,权限极高)。
各地幸存者自发组织的互助网络遗留信息(碎片化,存在于深网或局部服务器)。
甚至调动了潜伏的微型虫族单位,对特定区域(如他们原住城市废墟、已知的大型避难所遗址)进行微观环境扫描,寻找生命活动的痕迹。
数据流如同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过程比之前预想的更为艰难,许多记录毁于战火,或在混乱中遗失。但虫群的耐心与算力是无穷的。
碎片逐渐拼凑:
一条残缺的记录显示,“林建国”这个名字出现在某个大型地下避难所的初期入驻名单上,时间点紧随轰炸之后。名单不全,没有周芳和林星的独立记录,但关联分析表明,家庭成员通常会被登记在一起或存在关联条目。
随后几年,关于这个避难所的数据极其稀少,只有基本的物资配给记录,显示其一直维持运转。
转折点出现在约两年前,地球环境初步稳定,“地命总署”启动“重返地表”计划。一份批量迁移档案中,找到了“林建国”一家三口的名字,目的地被标注为某个新规划的、用于安置战争难民的“曙光序列”聚居点。
线索在这里变得清晰起来。
林羽的意识瞬间聚焦于那个被称为“曙光之城”边缘的聚居点,“曙光之城”,一个和“晨曦之城”相似的城市,但发展程度却是完全无法与“晨曦之城”相比。甚至还保留着旧时代的部分风貌!调动该区域的公共数据流:能源消耗模式、物资配送记录、简易的居民医疗档案索引……
有了!
一个名为“林建国”的年龄相符男性,登记有陈旧性关节损伤(与记忆碎片中父亲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印象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