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的话,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志远的心底。他没有立刻去质问苏晴,他需要冷静,也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那只是同事间的普通聚餐。
但他之后的试探,却一次次印证着扎西的话和苏晴的变化。
他更加频繁地联系苏晴,有时甚至显得有些“黏人”。苏晴的回应却越来越敷衍和程式化。
“晴晴,在干嘛呢?”
“刚备完课,有点累。”
“哦,那别太累着。今天学校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就那样。”
“和同事们相处还好吗?那个刘老师没再烦你吧?”
“……挺好的,大家都是同事,正常相处呗。”
她不再主动分享生活细节,甚至开始回避关于刘军的话题。
有时志远故意在晚上黄金时间打电话过去,苏晴会按掉,然后发信息说:“还在办公室忙,不方便。”
“忙什么呢?怎么最近老是晚上忙?” “学校有点事,要加班。”回答得含糊其辞。
志远的心一点点冷下去。他熟悉的那个苏晴,那个对他无话不谈、眼神里充满依赖和爱意的苏晴,似乎正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越来越模糊、越来越疏离的影子。
高原上,苏晴并非毫无察觉志远的变化和他的不安。她心里偶尔也会掠过一丝愧疚。但她很快会被另一种情绪覆盖。
刘军的陪伴和帮助无处不在,且越来越恰到好处。
他不再急于表白,而是以一种“知己”和“最佳拍档”的姿态融入她的生活和工作。
他欣赏她的才华,理解她的抱负,并能提供切实的支持。
和他在一起,讨论课题、规划活动、甚至只是聊聊电影和书籍,都让她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和轻松。
相比之下,和志远的通话有时会让她感到一种压力。志远的话题总是围绕着生意、赚钱、他们的未来,这些固然重要,但却让苏晴觉得沉重和遥远。
他无法理解她工作中具体的烦恼和快乐,他的安慰总是隔着一层。
而刘军,却能精准地切入她的点。
她开始下意识地比较。
志远的爱是炽热的、奔放的,像高原的太阳,但有时也会让人觉得灼热和负担。而刘军的关怀是细腻的、温润的,像高原的溪流,无声地环绕,让人舒适。
一天晚上,刘军帮她修改一份重要的教学报告到很晚。
结束后,两人走在寂静的校园里,繁星满天。
“苏晴,真的很欣赏你对教育的热情和想法。”刘军忽然轻声说,“和你一起工作,是件很愉快的事。”
苏晴的心跳漏了一拍,有些慌乱地避开他的目光:“刘老师过奖了,你也帮了我很多。”
“还是叫我刘军吧。”他停下脚步,看着她,眼神在星光下显得格外深邃,“我知道你可能觉得我来的目的不单纯。但我希望你知道,我是真的被你所吸引,不仅仅是外表,更是你的全部。我不强求你现在接受什么,我只希望,能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我留在你身边,照顾你,支持你。”
这番表白,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来得直接而真诚。苏晴沉默了。她没有立刻拒绝。
她的沉默,让刘军看到了希望,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志远,那颗悬着的心,彻底沉入了谷底。
他从苏晴日益减少的联系和越发客气的语气中,已经感觉到了。
苏晴,变了。
九月的高原,早晚已经带了刺骨的凉。
苏晴裹紧了身上的薄外套,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嬉闹,手里还攥着刚批改完的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