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理想败给现实(1 / 2)

自那次评优风波后,刘军似乎找到了接近苏晴的最佳方式。

他不再只是空洞的问候,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苏晴的工作上。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背景和父亲的关系网,总能接触到一些最新的教学资料和培训信息,并“顺手”分享给苏晴。

苏晴在教学中遇到难题,比如某个知识点孩子们总是难以理解,或者班级管理上遇到棘手的问题,刘军总能给出颇具建设性的意见,甚至能帮她设计出更生动的教案。他确实有才华,这一点苏晴无法否认。

“苏老师,这篇关于高原儿童心理特点的文章我觉得对你可能有帮助。”

“那个公开课的视频我下载了,发你邮箱了,可以参考一下他的互动方式。”

“县里下周有个小范围的教学研讨会,我跟我爸说了,可以多加一个名额,一起去听听?”

刘军的帮助具体、实在,且直击苏晴的工作需求。他表现得坦荡无私,仿佛只是同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渐渐地,苏晴发现自己在工作上对他的依赖不知不觉加深了。她开始主动找他讨论问题,听取他的建议。

除了工作,生活上刘军也体贴入微。知道苏晴偶尔会失眠,他托人从城里带来了助眠的香薰。

苏晴感冒了,他会“恰巧”多买了一份药送到她宿舍门口。

有时同事们约着一起去县里“改善伙食”,也总会自然地邀请她一同前往,美其名曰“交流学习心得”。

苏晴虽然大多时候还是会拒绝私人性质的邀约,但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或者下班后同路走回宿舍时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她发现自己和刘军确实有很多共同话题,从教育理念到文学作品,甚至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都能聊到一起。

她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同事间的正常交往,她爱的依然是志远。

但潜意识里,她对刘军的排斥感确实在一点点消失,甚至开始习惯并享受这种被细心关照和智力共鸣的感觉。

与此同时,志远的事业进入了关键期,越发忙碌。

有时苏晴满腹心事地想和他多聊几句,他却可能因为应酬太累匆匆结束通话,或者信号不好中断联系。

两人通话的时间不知不觉缩短了,信息回复的间隔也越来越长。

苏晴偶尔会失落地看着手机,等待志远的回复,而这时,刘军的一条恰到好处的、关于工作或生活的信息,往往会跳出来,填补那片空白。

变化是细微的,却像高原上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土地。

苏晴自己或许都未曾察觉,她回复志远信息的速度,有时不再那么及时。和志远通话时,分享的欲望有时会被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取代。而提起刘军这个名字时,她语气中的抗拒越来越少,甚至偶尔会带着一丝欣赏。

志远再忙,心也始终系在苏晴身上。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电话那头的细微变化。

苏晴的声音里,似乎少了一些以往的雀跃和依赖,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疏离和疲惫。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事无巨细地分享自己的日常,有时甚至会有些走神。问志远生意怎么样,听到志远的回答后,她也常常心不在焉地回应“嗯嗯,那就好,挺好的”,不像以前那样追着问细节,为他高兴或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