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沉冤得昭雪(2 / 2)

他们献上的,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效忠,更是实实在在的土地、人口和财富。

这便是士族的生存智慧。

他们或许对前朝并无多少真挚的忠诚,但他们敏锐地嗅到了时代变革的气息。

朱温的梁朝苛待士人,而李昭却高举尊重士人的大旗。

这道选择题,并不难做。

李昭在寿州节度使府,一一接见了这些士族的代表。

他没有丝毫的骄矜,反而礼贤下士,与他们谈论江南的风物民情,询问他们对治理地方的看法。

他当场授予张伯彦等人参军、从事等官职,将他们正式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

这一系列操作,如行云流水,迅速将江南的人心与资源,牢牢地捆绑在了寿州政权的战车上。

李昭的根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稳固起来。

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梁朝都城,汴梁。

朱温坐在皇宫的紫宸殿内,听着密探的汇报,脸色铁青。

当听到李昭追封苏哲为“忠烈”,并在苏州建祠时,他眼中那暴虐的凶光再也无法掩饰。

“砰!”

一只上好的汝窑茶盏被他狠狠掼在地上,摔得粉碎。

“竖子!黄口小儿!”朱温的怒吼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一个苏哲的孤魂野鬼,一个前朝的余孽,竟敢用朕杀的人,来收买人心!他这是在指着朕的鼻子,骂朕是篡逆国贼!”

殿下的臣子们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

他们都清楚,这位皇帝的残暴,绝非虚言。

“传朕密令!”朱温的胸口剧烈起伏着,像一头被激怒的野兽,“命亳州团练使王景仁,颍州防御使韩勍,即刻整顿兵马,集结于正阳关。待朕一声令下,即刻南下,踏平寿州!朕要让那李昭小儿知道,挑战朕的权威,是个什么下场!”

“陛下,淮南新定,李昭势头正盛,又有江南士族财力支持,仓促南征,是否……”一位老臣壮着胆子劝谏。

朱温猛地转头,一双鹰隼般的眼睛死死盯住他:“你的意思是,朕怕了他?”

那老臣吓得魂飞魄散,立刻跪伏在地,连称不敢。

朱温冷哼一声,不再理会众人。

他要用一场雷霆万钧的胜利,来洗刷这份耻辱,来震慑天下所有心怀异志的人。

淮河两岸,战争的阴云,开始秘密而迅速地聚集。

寿州,节度使府。

夜色深沉,一份来自北方的加急情报,摆在了李昭的案头。

郭崇韬侍立一旁,神色凝重。

李昭看完情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惊慌,也无喜悦。

他只是将那张薄薄的纸片,凑到烛火上,看着它慢慢卷曲、变黑,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该来的,终究要来了。”他轻声说道,仿佛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小事。

郭崇韬躬身道:“主公,朱温已动。王景仁、韩勍皆是其麾下悍将,兵锋正盛,我等需早做准备。”

李昭却缓缓站起身,走到书房的窗前,负手而立。

他没有看向暗流涌动的北方,目光反而投向了遥远的东南,那是苏州的方向,是整个富庶江南的所在。

夜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郭崇韬看到主公的侧脸,在月光下显得异常冷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良久,李昭在心中默念了一句无人听到的话。

“这一仗,我已准备多年。”

他的目光,从虚无缥缈的东南天际,缓缓收回,落向脚下这座沉睡的城池,以及城外在夜色中无垠伸展的淮河平原。

那片漆黑的土地,仿佛蛰伏着无穷的力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战争,从来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国力的较量。

真正的胜负手,在刀剑相交之前,早已落子。

他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对着门外侍立的亲卫,沉声吩咐道:

“传令,明日卯时,寿州、庐州各县县令,至议事堂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