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法律的风波(2 / 2)

在列表的最下方,他写了一行字:

“别一个人扛。打电话问问。”

苏晚看着这张照片,看着那一个个名字和单位,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他连夜查阅资料,或许动用了所有他能想到的人脉关系,虽不懂法律,却用他最擅长的方式——梳理资源、提供路径,为她列出了一份可能帮上忙的战友名单。他没有试图代替她解决问题,而是默默地在她身后,为她搭建了一个可以寻求支持和专业帮助的桥梁。

这份沉默却无比坚实的支持,比任何安慰都更让她心安。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她深吸一口气,抹去眼泪,按照名单上的信息,开始一个个拨打电话咨询。虽然大部分关系无法直接解决法国的法律问题,但王处长的经验提醒她注意欧盟知识产权法的特殊性,李教授帮她理清了“思想与表达”的界限,而张斌则从取证角度建议她务必保留好所有原始设计资料。

最重要的突破口,来自于林长河名单上那个“(通过关系可联系)”的金杜律师事务所。经过辗转联系,苏晚与金杜一位专攻国际知识产权的合伙人通了电话。对方在初步了解情况后,给出了关键建议:“立刻、全面、细致地整理所有能证明你们独立创作过程的证据链,尤其是早于对方版权注册时间的证据。”

这个建议,让苏晚猛地想起了什么。她立刻打电话给周志刚工程师。

“周工!‘墨韵’系列当初那个水墨渐变效果的提花工艺,所有的实验记录、设计草图、打样修改记录,尤其是最早的时间节点,全部都能找到吗?”

周志刚在电话那头愣了一下,随即语气肯定地回答:“苏厂长,您放心!咱们技术部的档案管理是林厂长当年一手抓的,所有的研发过程,从灵感草图、工艺参数调试记录、到每一次打样的样品和评语,全部都有纸质和电子档案留存,时间戳清清楚楚!我这就去调!”

几天后,一个厚厚的、装订整齐的证据文件包,从国内以加急方式寄往巴黎代表处,同时电子版也发送给了金杜律师事务所协助联系的法国本地律师。

这份证据包里,包含了:

陈雪团队最早期的、标注了日期的宋代山水画临摹稿和灵感构思草图,时间远早于“éct de Soie”品牌的版权注册日期。

周志刚带领工艺团队进行无数次面料试样、调整经纬密度和染料配比以达到理想水墨效果的详细实验记录,每一步都有日期和负责人签字。

不同阶段、明显能看到效果演变过程的打样布样,被封存在透明的样本袋中。

甚至还有当时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周志刚与林长河讨论方案的简要记录。

这是一套完整、严密、无可辩驳的独立创作过程证据。

法国律师在收到这份详实的证据后,信心大增。他迅速与“éct de Soie”品牌的代理律师进行了严正的交涉,将部分关键证据作为附件出示,并明确指出,“锦绣”的创作拥有完全独立的、时间在先的创作轨迹,所谓的“抄袭”指控纯属无稽之谈,如果对方坚持诉讼,“锦绣”将反诉其诬告和商业诋毁,并索赔巨额损失。

面对铁一般的证据,“éct de Soie”品牌方显然没有预料到“锦绣”能拿出如此完整的历史档案。他们最初或许只是想讹诈一下这个看似不懂行、来自中国的“新手”。在确凿的证据和强大的法律反制压力下,对方的气焰迅速消退。

不到两周,巴黎代表处收到了对方律师撤回指控的正式函件,并表示不再就此事件追究任何责任。

风波,戛然而止。

“锦绣”不仅成功迫使对方撤诉,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危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事件,向业界展示了其严谨的研发流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扞卫自身权益的坚定决心。

金杜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在事后与苏晚沟通时,不禁赞叹:“苏总,贵公司如此完善的技术档案管理,在同类企业中实属罕见。这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宝贵的法律资产。这次事件,反而可以作为贵公司提升在业内对知识产权重视形象的一个绝佳案例。”

苏晚将这番话转达给了全体员工,并特别表彰了技术部严谨的工作作风。她借此机会,在全公司范围内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完善了相关制度。

经历此番法律的风波,“锦绣”如同经过了一次高压淬火,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剔除了一丝浮躁,增添了一份在国际市场上安身立命的沉稳与厚重。周志刚和他带领的技术团队,用那些平日里看似枯燥的记录和样品,成为了守护品牌尊严最坚实的盾牌。而林长河那份无声的名单,则成为了苏晚在风暴中最温暖可靠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