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法律的风波(1 / 2)

“国际产品线”项目组的成立,像一剂强心针,暂时驱散了因产品“水土不服”带来的阴霾,设计部在陈雪的带领下,开始了针对海外市场的潜心研究与再创造。苏晚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国内业务的稳固和孕期的调整中,试图在繁忙与休养间找到一丝平衡。

然而,国际化的道路,从来不会只有市场和产品的挑战。就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周五下午,一封来自法国的国际快递,被送到了苏晚的办公桌上。发件方是巴黎一家知名的律师事务所。

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苏晚。她拆开信封,里面是一份措辞严谨、充满法律术语的法文文件,附带着一份英文翻译件。当她的目光扫过文件内容时,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这是一封律师函。

函件代表法国一家名为“éct de Soie”(丝缎之光)的小众品牌,正式指控“锦绣”制造厂在其最新一季的产品中,抄袭了该品牌拥有独家版权的设计元素——一种特殊的、模拟水墨晕染效果的提花织造工艺图案。

律师函中附上了“éct de Soie”品牌注册该图案的版权证明复印件,以及“锦绣”“墨韵”系列中一款衬衫面料细节的对比图。从图片上看,两者在视觉上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运用了类似水墨在宣纸上渲染开来的朦胧渐变效果。

对方要求“锦绣”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涉事产品,销毁所有库存,并在指定媒体上公开道歉,赔偿其经济损失和商誉损失,金额是一个令人心惊的数字。最后,律师函措辞强硬地表示,若不在规定期限内回应并满足要求,将立即在法国提起诉讼。

苏晚拿着那份薄薄却重若千钧的文件,手指冰凉。她的大脑有瞬间的空白,耳边嗡嗡作响。

抄袭?这两个字像淬毒的匕首,狠狠刺向了她最珍视的品牌声誉和设计尊严!“锦绣”从创立之初,就将原创设计和文化传承视为生命线,“墨韵”系列更是凝聚了陈雪和整个设计团队无数心血,试图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时尚结合的扛鼎之作,怎么可能会是抄袭?

但对方拿出了版权证明,而且是一家在法国注册、受欧盟法律保护的品牌。

恐慌之后,是巨大的压力和焦虑。苏晚立刻召集了紧急会议,赵晓明、杨会计、以及刚刚得知消息匆匆赶来的陈雪,脸色都无比凝重。

“苏总,这事麻烦了。”赵晓明率先开口,他在海外接触较多,深知其中利害,“法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非常严格,而且诉讼程序极其复杂,耗时会非常长。我们需要聘请法国本地擅长知识产权案件的律师,律师费、诉讼费、可能的赔偿金……费用高昂到难以想象!”

杨会计看着对方提出的赔偿金额,手都在抖:“这……这简直是天文数字!就算我们最终能赢,前期的律师费和应对成本,也足以拖垮我们巴黎代表处,甚至严重影响总部的现金流!”

陈雪更是急得眼圈发红,声音带着哽咽:“苏总,我发誓!‘墨韵’系列的灵感完全来自宋代山水画和故宫收藏的古画,所有的图案都是我们团队一笔一画设计、反复试验工艺才做出来的!我们根本没有见过那个法国品牌的东西!他们这是污蔑!”

污蔑?或许是。但如何证明?

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纠纷,更是一场关乎品牌生死存亡的声誉保卫战。应对国际诉讼的复杂性和高昂费用,像两座大山压在每个人心头。而一旦处理不当,被坐实“抄袭”罪名,对“锦绣”这个正在努力塑造高端、原创形象,并试图走向国际的品牌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投入,都可能因此付诸东流。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之中。她强迫自己冷静,联系国内的涉外律师,通过巴黎代表处寻找法国本地律所,反复研究对方提供的所谓“证据”。但法律程序的陌生、语言文化的障碍、以及对方咄咄逼人的姿态,都让她感到力不从心。

夜晚,她失眠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全是律师函上冰冷的条款和可能引发的可怕后果。腹中的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母亲的不安,胎动比平日频繁许多。身体的负担与精神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几乎让她喘不过气。

她拿起电脑,想给林长河发Icq,却又放下。他不懂这些法律事务,告诉他,除了让他一起担心,又能怎样?

然而,就在她又一次放下鼠标时,屏幕却亮了。是林长河发来的消息。

没有问“怎么了”,也没有空洞的“别担心”。

他发来的是一张图片,是一张写满了字的便签纸的照片。上面用他刚劲有力的笔迹,分门别类地列出了几行信息:

省外贸厅法律顾问处 - 王处长(曾处理过对欧贸易纠纷)

退伍战友 - 张斌(现任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副队长,懂取证流程)

大学同学 - 李教授(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

(通过关系可联系)北京 - 金杜律师事务所(擅长国际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