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那栋充满历史感却冰冷无比的大楼,米兰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苏晚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一种巨大的挫败感和屈辱感,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她的心头。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在国际顶尖的竞技场上,“锦绣”这个她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名字,是何等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回到下榻的酒店,苏晚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很久。她没有开灯,坐在昏暗的光线里,望着窗外米兰那些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建筑,心中五味杂陈。阿尔比尼的拒绝,不仅仅是一次合作的失败,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锦绣”国际化道路上最坚硬、最现实的那堵墙。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这一次,她没有像在巴黎那样强撑,声音里带着无法掩饰的疲惫和失落。
“长河哥,”她低声说,“今天……吃了闭门羹。”她简略地讲述了在阿尔比尼的遭遇,语气低沉。
电话那头,林长河沉默地听着。没有立刻出声安慰,也没有和她一起愤慨。
过了片刻,他低沉而平稳的声音传来,没有一丝波澜,仿佛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下次,”
他顿了顿,清晰地吐出几个字,
“带样品和订单去。”
“……”
没有安慰,没有分析对手的傲慢,甚至没有评价她此次的失利。他只是给出了一个最直接、最务实的行动指令。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苏晚心头的阴霾!
是啊!空谈品牌理念和未来构想,在那些见惯了风云变幻的百年老店面前,苍白无力!他们只认实力,只认实实在在的东西!什么是实力?过硬的产品样品就是实力!有约束力的订单就是实力!
她之前的思路,还是过于理想化了,试图用“理念”和“潜力”去打动对方。而林长河,用他最朴素的逻辑,点明了最有效的路径——用产品说话,用市场订单敲门!
一股新的力量,从心底涌起,驱散了之前的沮丧。苏晚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
“我明白了!”她的声音恢复了清亮,“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挂断电话,苏晚立刻行动起来。她不再执着于攻克那些高高在上的行业巨头。她转变思路,开始通过菲利普的关系网、以及陈雪在米兰设计院校的一些人脉,转而接触那些规模不大、但极具创新意识和灵活性的新兴面料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往往由年轻的设计师或工程师创立,他们更愿意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更关注设计的独特性和前瞻性,而非仅仅看重客户的品牌规模和订单大小。
在一家位于米兰郊区、由废弃工厂改造的面料工作室“tessuti Futuri”(未来织物) 里,苏晚和陈雪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接待。
工作室的创始人是一对三十岁出头的兄妹,哥哥是材料工程师,妹妹是纺织设计师。他们对苏晚带来的、融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的样衣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围绕着样衣,热烈地讨论着不同光线、具有独特肌理感和环保属性的新型混纺材料,与“锦绣”的东方美学相结合。
“苏女士,你们的刺绣太迷人了!这种工艺背后有故事!”妹妹兴奋地说,“我们认为,顶级的面料不仅仅是物理性能,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载体。我们很乐意与你们这样的品牌合作,一起创造一些真正独特的东西!”
哥哥则更务实:“我们可以根据你们的设计需求,提供小批量的定制面料开发,速度快,灵活度高。虽然我们的名气和规模无法与阿尔比尼相比,但我们相信,创新和独特性,是未来的竞争力。”
在这里,苏晚感受到的不是傲慢与拒绝,而是合作的热情与对创新的共同追求。她发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可能更适合现阶段“锦绣”的合作契机。
虽然“未来织物”工作室无法提供阿尔比尼那样稳定且品类齐全的顶级常规面料,但他们所能提供的定制化、创新化和快速反应能力,恰恰是“锦绣”在探索国际市场差异化道路时,最需要的东西。
离开“未来织物”工作室时,苏晚手中多了一份合作意向书和几块充满惊喜的面料小样。米兰之行,虽然尝到了闭门羹的苦涩,却也意外地推开了一扇通往创新与可能性的新窗户。
她再次意识到,国际化之路,绝非只有攀附巨头这一条。有时,与新兴力量共舞,或许能踏出更独特、更富生命力的步伐。林长河那句“带样品和订单去”,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不仅指引了她应对傲慢的方法,更让她看清了属于“锦绣”自己的、更加灵活的进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