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纽约的试水(1 / 2)

米兰的挫败与意外收获,让苏晚对国际化道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带着从“未来织物”工作室获取的几块创新面料小样和一份初步合作意向,她和陈雪离开了意大利,却没有立刻返回国内。国际化的探针,需要触及更多元的市场。这一次,她们的目标是西半球的世界之都——纽约。

与巴黎的文艺、米兰的精密不同,纽约散发着一种混合了野心、包容与极致商业化的大都会气息。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像一座巨大的、永不停歇的欲望与机会的发动机。在这里,苏晚决定采取一种更为轻资产、也更符合纽约时尚生态的模式进行试水——通过Showroo(展示厅)。

Showroo,这种介于品牌与零售商之间的展示空间,是纽约时尚产业的重要一环。设计师或品牌将样品陈列于此,邀请买手、编辑、明星前来预览、下单。它避免了开设实体店的高昂成本和运营压力,又能有效触达精准的专业客户。

通过纽约时装周期间积累的一些人脉,以及菲利普·马丁的推荐,苏晚联系上了一家名为“东方遇见西方”(East ets west)的Showroo。这家Showroo规模不大,但定位清晰,专注于推介有潜力的亚洲设计师品牌给北美市场,其创始人是一位美籍华裔时尚顾问薇薇安·王(Vivian wang)。

与薇薇安的洽谈相对顺利。她对“锦绣”独特的东方美学,尤其是获得“金梭奖”的“墨韵”系列颇为欣赏,认为其蕴含的文化质感在纽约这个追求个性的市场存在机会。双方很快达成协议,“锦绣”将投放“墨韵”系列中的部分核心产品在薇薇安的Showroo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示和接单。

苏晚和陈雪亲自参与了Showroo的布置。她们选择了深灰色的墙面作为背景,用简洁的金属挂架展示服装,重点突出“墨韵”系列如水墨画般晕染开来的色彩和精致的刺绣细节。没有过多的装饰,力图让产品本身说话。看着那些凝聚了心血的作品在异国的展示厅里静待品评,苏晚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安。

展示周期开始后,薇薇安利用她的资源,邀请了不少纽约本地的买手、时尚编辑和造型师前来参观。苏晚和陈雪也守在现场,希望能第一时间获取反馈。

然而,现实再次给了她们一击。

大部分前来参观的纽约买手,反应出乎意料地冷淡。

他们通常会快速地在展厅内转一圈,手指拂过衣料,目光锐利地扫过标价牌,然后微微摇头。

“设计很漂亮,像艺术品。”一位穿着前卫、经营着多家概念买手店的女士直言不讳,“但是,对我们店的顾客来说,可能过于艺术化了。她们需要的是能穿着去上班、去派对、去 brunch 的衣服,这些……看起来不太日常。”

另一位来自大型百货公司的资深买手则点出了更核心的问题:“实穿性不足。廓形对身材要求太高,颜色也太素雅,不够有冲击力。纽约客喜欢的是能立刻抓住眼球、表达态度的东西。”

“东方元素很有趣,但需要更现代、更直接的表达。”

“价格定位和它的市场认知度不太匹配。”

类似的评价,一次又一次地响起。买手们用商业的眼光,冷静地剖析着“墨韵”系列,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美学价值高,但商业潜力存疑。实穿性不足,成为了最集中的批评焦点。

苏晚站在展厅角落,听着这些毫不留情的评价,脸上的笑容渐渐变得僵硬。她看到陈雪咬着嘴唇,眼神中充满了不甘和委屈。她们引以为傲的、代表着“锦绣”最高设计水准和文化追求的作品,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竟然被贴上了“不实穿”的标签。

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如同冰冷的海水,慢慢浸没了苏晚。

难道她的判断错了吗?难道东方美学与高端市场的结合,只是一个她一厢情愿的幻想?在纽约这样务实而喧嚣的市场里,安静、内敛、富有文化深度的设计,真的没有立足之地吗?她坚持的“差异化”,是不是走错了方向?

连续几天的冷遇和负面反馈,让苏晚的心情跌至谷底。晚上回到酒店,她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纽约璀璨夺目、却冰冷陌生的夜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彷徨。国际化的道路,远比她想象的更加崎岖,每一步都布满了认知的陷阱和审美的鸿沟。

就在她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手机传来收到新消息的提示音。是林长河发来的。

她点开一看,不是文字,而是一张图片。

图片有些模糊,是黑白色的影像,中间有一个小小的、蜷缩着的轮廓,能隐约看到头部和身体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