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管理输出(2 / 2)

他的身影在车间里巡视,像一座移动的、沉默的标杆。他那锐利的目光和毫不通融的态度,逐渐让新工人们明白,在这里,“差不多”就是“差很多”,规矩就是规矩,没有情面可讲。他用一种近乎苛刻的严格,强行将总厂的质量标准和纪律意识,夯入这个新生的肌体之中。

而在总厂的苏晚,则扮演着“柔”的一面,负责制度背后的文化融合与情感维系。她并没有因为加工点独立运营而放手不管,反而更加关注。

她定期来到加工点,不是以检查者的身份,而是以“大家长”和“总教练”的姿态。她会召开全体会议,但不是训话,而是沟通。

“姐妹们,我知道大家觉得规矩多,不自在。”苏晚站在前面,语气真诚,“可能有人心里在想,总厂是不是看不起咱们加工点?是不是给的工钱少?”

她直接点破了大家心中的芥蒂,反而让台下窃窃私语的声音小了下去。

“我告诉大家,绝对没有!”苏晚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总厂的工友,是和‘锦绣’一起,从几台缝纫机起家,一起吃过苦,一起扛过难,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们的工龄,他们的技术熟练度,他们对厂子的贡献,决定了他们现在的收入。这不是亲疏远近,这是按劳分配,是对付出的尊重!”

她的话,情理兼备,既肯定了总厂老员工的贡献,也解释了收入差异的合理性。

“但是!”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脸,“咱们加工点的姐妹,同样是‘锦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们现在经历的严格培训,掌握的规范技能,是你们未来挣更高工资的本钱!咱们加工点实行的是‘阶梯式计件’,做得越好越快,收入增长越快!而且,只要咱们的质量稳定,产量上来,我在这里承诺,年底的奖励,绝不会比总厂差!”

她将激励制度再次清晰地剖析给大家听,并用未来的承诺点燃希望。她还宣布,将逐步为加工点完善后勤设施,比如增设热水器、改善照明,并计划组织两个点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文化活动。

“咱们的目标是一样的——把‘锦绣’的品牌打响,让咱们的日子都越过越好!总厂和加工点,是兄弟,是战友,不是对手!”苏晚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如同暖流,慢慢融化了隔阂的坚冰。

林长河的“刚”与苏晚的“柔”,如同淬火与回火,共同锻造着加工点的筋骨与灵魂。一个树立了不可逾越的底线和标准,一个凝聚了人心,指明了方向。

在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下,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新工人们逐渐发现,虽然规矩严,但只要你按规矩来,工钱结算清晰透明,多劳就能多得,没有人会克扣刁难。虽然林厂长要求高,但他以身作则,公平无私,让人信服。虽然苏厂长不常来,但她的承诺在一点点兑现,她的关怀让人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那些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从最初的障碍变成了帮手;那道道工序签字的要求,从负担变成了责任;那严格的质检标准,从枷锁变成了骄傲——当她们亲手做出的产品,被盖上“合格”的印章,打包运往据说很远很远的国家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残次率开始稳步下降,生产效率逐步提升。最初需要返工多次的工序,现在也能一气呵成。车间里不再是抱怨和懈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专注和争先恐后的氛围。

一个月后,加工点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独立完成了两百件出口夹克的核心缝制工序,经周工带队的质检组抽查,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二,仅仅比总厂生产线低了三个百分点!

这个成绩,让所有质疑的声音都烟消云散。

看着打包好的货物被运往总厂进行最后的整理和包装,林长河站在车间门口,依旧是那副沉默的样子,但紧抿的嘴角线条,柔和了许多。苏晚来到他身边,看着井然有序的车间和工人们脸上自信的神情,轻声说:“长河哥,咱们这一步,走对了。”

林长河“嗯”了一声,目光扫过车间,补充了一句:“规矩,立住了。”

小作坊,这个曾经充满不确定性的试验田,终于在严格的管理输出和人性化的文化融合下,快速步入了正轨。它不再是总厂的拖累,而是成为了消化汹涌订单、支撑“锦绣”品牌扩张的有效补充和强大助力。这标志着“锦绣”的规模化、标准化复制能力初步形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