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直宽阔的街道,足以容纳数驾马车并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旌旗招展,售卖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货物。人流如织,摩肩接踵。有穿着华丽皮袍、骑着高头大马的蒙古贵族,有头戴笠帽、匆匆而行的色目商人,有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汉人小贩,也有身着僧袍的喇嘛、道士,甚至还能看到一些高鼻深目、衣着奇特的西域胡商。
各种语言、各种气味、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庞大、混乱而又充满活力的洪流,冲击着她的感官。这就是大都,蒙古帝国的心脏,万邦来朝之地,也是无数阴谋与秘密滋生的温床。
她按照路引上的地址,在城南寻找那家所谓的“姨母”家——一个并不存在的掩护。她需要先安顿下来,然后才能开始寻找蛰龙司的据点,或者通过飞雀营的渠道联系“北溟”。
走在熙攘的街道上,她感觉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暗中注视着自己。那些看似普通的行人、商贩、甚至乞丐,都可能别有身份。蒙古人的“拂林院”探子,各方势力的眼线,想必早已像蜘蛛网一样,遍布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她在一家看起来不起眼、位于胡同深处的“悦来客舍”住了下来。房间狭小阴暗,但好处是人员复杂,不易引人注意。
安顿好后,她立刻开始行动。她记得蛰龙司在燕京的据点,隐藏在一条不起眼的胡同深处。根据卷宗记载,那是一家名为“墨香斋”的笔墨铺子。
她谨慎地绕了些路,确认无人跟踪后,才拐进了那条名为“翠微胡同”的小巷。巷子幽深寂静,与外面大街的喧嚣恍如两个世界。她找到了“墨香斋”,门面古旧,牌匾上的字迹都有些斑驳了。
她推门进去,门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店内光线昏暗,弥漫着墨锭和宣纸特有的清香。柜台后站着一位戴着老花镜、正在低头裱糊字画的老先生。
听到铃声,老先生抬起头,透过镜片打量着她,语气温和:“姑娘要买点什么?”
江疏影走到柜台前,目光扫过柜台上的一方砚台,那砚台的样式,与陆沉舟曾经使用过的颇为相似。她心中微定,按照蛰龙司的暗语,轻声说道:“老板,可有‘惊涛’纹的端砚?”
老先生裱糊的手微微一顿,抬起头,眼神变得锐利了几分,仔细地看着江疏影,缓缓道:“‘惊涛’纹?那可是老样式了,现在不常见。姑娘要它何用?”
“家中长辈旧物遗失,特寻一方相似的,以慰思念。”江疏影对答如流。
暗语对接无误。
老先生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到门口,左右张望了一下,然后关上门,插上门闩。再转过身时,脸上温和的笑容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凝重与警惕。
“你是……‘癸酉柒拾叁’?”他压低了声音,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以及一丝深深的忧虑,“你竟然真的来了!可知如今这大都城内,对你而言,可谓龙潭虎穴,九门之内,谍影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