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1 / 2)

不过渐渐地,她的紧张情绪缓和下来,

甚至暂时忘记了门外最大的威胁。

此时,钟正国正翻阅着赵立春案的卷宗。

睡不着觉,他便调出这起案件的细节当作睡前读物。

以他的级别,只要想看,就没有看不到的。

赵立春的案子不算什么大事,

钟正国并未太过在意,只是随意浏览。

但他的目光,却久久停留在“祁同伟”这个名字上。

汉东的这盘棋,虽然执棋者是沙瑞金。

然而,棋盘中的祁同伟却跃出了棋局。

他成了一个关键的博弈点,这变化从何处开始?

钟正国敏锐地察觉到,源头在大风厂。

那件事,正是侯亮平前往汉东的转折点,也是祁同伟一反常态的开端。

祁同伟为何转变,钟正国并不清楚缘由,但他知道,从那一刻起,祁同伟仿佛脱胎换骨,政治手腕迅速精进。

接下来,京海事件顺利助推高育良上位;绿藤事件则让他自己晋升副省。

随后,他借赵瑞龙串联多方,逐步巩固权力,坐稳政法书记之位。

接着,利用钟小艾赴汉东之机,彻底整合了政法队伍。

田国富向上级汇报时,对祁同伟也多是肯定之词,足见祁同伟在这些事件中的关键作用。

而后的缅北之行,更是命运的眷顾。

中政法那边,钟正国清楚,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个执行者。

而祁同伟因一桩案件前往边疆,从此如潜龙出渊,遇风云而化龙。

这一路走来,赵立春反而像是陪衬,令人感慨,也不免同情。

就在钟正国沉浸于汉东的各项数据时,他敏锐地察觉到楼上传来门响,立刻抬头望去。

同时,祁同伟也被客厅的灯光吸引,两人四目相对,气氛竟有些难以言说的融洽。

钟正国随即向祁同伟招了招手。

看着他动作,祁同伟并未多言,径直走了过去。

望着钟正国的神情,他心底难免掠过一丝尴尬——毕竟此刻,是他理亏。

钟小艾的关系摆在眼前,他在别人家里对钟小艾做出那样的事,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因此这一刻,祁同伟的脸上难得浮现出一抹歉意。

这神情,倒是出乎钟正国的意料。

不过转念间,他便明白了祁同伟为何尴尬。

祁同伟满脸怒意地瞪视着,那目光让祁同伟更加愧疚。

气氛一时变得尴尬。

之前在饭局上,他敢与钟正国针锋相对,是因为他问心无愧,没什么好怕的。

可如今不同了,做过的事无法装作没发生,所以再次面对钟正国时,他的表现明显局促了不少。

钟正国同样心情复杂。

身为父亲,他不能说女儿的闲话,心里明白却无法挑明,场面一度僵持。

两人之间陷入一阵奇异的沉默。

最终,钟正国率先开口:“这次京城之行你收获不小,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回去继续和沙瑞金周旋?还是别的安排?”

祁同伟这次进京确实成果丰硕。

光是参与赵立春一案,已让他声名远扬。

由他带队将这样一位重要人物缉拿归案,影响极为深远——建国以来,类似级别的人物落马的情况屈指可数。

而祁同伟并非只是最后摘取果实,而是全程主导,这份分量非同小可。

这件事牵动甚广,祁同伟的一举一动必将引发各方反应。

无论如何,他未来的路都将充满变数,甚至可能举步维艰。

这当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局面,但事已至此,已成定局。

钟正国也想知道,祁同伟将如何应对。

毕竟,他的选择对钟正国并非毫无关联——钟小艾与祁同伟关系密切,如今她更像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

而祁同伟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与他不到五十岁的年龄相结合,已足以引起钟正国的重视。

这般年纪的省部级干部虽非绝无仅有,却也实属难得。

在这样的局势下,若钟正国的布局能有祁同伟参与,自然再好不过。

这样的精英,即便在京城也不多见——尤其是此刻的祁同伟。

他是从最基层上来的,甚至不是普通的县城。

而是最偏远的乡村,这样背景的人物。

钟正国必须予以重视,如果情况需要的话。

作为下一梯队的领军人选,他再合适不过。

到了他这个层次,关注的早已不是眼前琐事。

更多时候,考虑的是长远规划。

听到钟正国的发言,对祁同伟而言——

如今时过境迁,赵立春已经调离。

他最大的危机已然解除,祁同伟自然轻松许多。

前世他曾是赵立春的陪葬品,如今得以脱身,

心态自然也松弛下来。

听到钟正国的话,

他下意识回应道:

“沙书记的目标已经实现,何必再为难我?

现在他正好可以清闲些。

他是书记,是汉东班子的带头人。

我们没事何必去招惹他?

这种事本就不是我们该考虑的。

我的目标很简单,只想做些实事。

不必担心自身安危,这就够了。

这次回去,主要是整顿政法队伍,

落实承诺的政法补贴,安安稳稳跟着沙瑞金工作。

就这么简单,谈不上什么斗争不斗争。”

祁同伟的态度很明确。

在他看来,最大威胁已经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