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1 / 2)

这番话将矛头直指赵立春。

当年赵立春能在汉东一手遮天,将这里经营得铁板一块,正是凭借改革开放的契机。

他在汉东历任八年省长、十年书记,整整十八年的经营才造就了汉东的辉煌地位,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刻重提改革审查,实在耐人寻味。

在场众人都明白,汉东的改革与赵立春密不可分。

此时开展审查,无异于否定赵立春的历史贡献。

沙瑞金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让发改介入的实质在众人心中彻底颠覆。

不得不说,这番政治手腕确实高明。

祁同伟听得暗自惊叹。

若非重生先知,自己绝非此人对手。

这般水准,唯有高育良能与之比肩。

虽然心知发改审查本是针对沙瑞金,但听着他在会上的发言,连祁同伟都不禁产生动摇。

这语言艺术确实臻至化境。

事情本已注定,但经沙瑞金这番运作,在场众人潜意识里的认知全然改变。

此时的沙瑞金可谓立于不败之地。

只要细节处理得当,赵立春的反击注定徒劳无功。

正当此时,李达康开口了。

沙书记的一番话让我深感惭愧。

改革成果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计福祉,这话说得深刻。

作为京州市委书记,我在此表态:在当前的审查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守护好改革的成果。

即便丢了 ,也不能丢掉改革取得的进展。

百姓的身家性命,都与改革开放的成果紧密相连。

如果出现问题,那就是我个人的责任,与改革成绩无关。

京州六百八十万百姓的福祉,绝不能因我个人而受损。

我在此郑重声明,绝非空谈,必定说到做到。

也恳请在座各位多替百姓考虑。

民生之事,大于一切。

正如沙书记所说,我们的目标始终是扞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一点从未改变!

李达康的发言,表面是附和沙瑞金,实则表明了他一贯的态度。

他习惯在沙瑞金讲话后做一番总结,既抬高立场,又表明忠诚,沙瑞金对此颇为受用。

此时,李达康的讲话引起在场人员的深思。

而高育良则像当年的老刘一样,保持沉默,静观其变。

但高育良毕竟不同——他是能在 会上令沙瑞金语塞的省长。

他的不表态让沙瑞金隐隐担忧,怕他搅局坏事。

于是沙瑞金灵机一动,转向高育良问道:“育良省长,对达康书记的看法,你有什么意见?”

这一问颇为巧妙。

沙瑞金不提自己,只问对李达康说法的意见,即便高育良反驳,针对的也是李达康,而非他本人。

高育良闻言微微一笑,从容回应:

“我负责政府工作,汉东近亿百姓的民生事务都归我管。

达康同志说得对,改革成果关系到方方面面的人民生活,这一点不容忽视。

作为省长,我认同这一点。”

心中牵挂更多的,是我们汉东的未来。

即便改革开放已有时日,仍有众多群众收入微薄。

归根结底,还是发展不充分所致。

贫富差距依然明显,区域发展仍不均衡。

赵立春之事非我所虑,亦非我所念。

但那些收入微薄的百姓,使我不得不直面赵立春留下的影响。

沙书记,当年赵立春主政时期的发展,

确实存在一定局限,我们需引以为鉴。

借此契机,应多为民生谋实事。

以祁同伟同志的家乡——吕州那几个县为例,

连基础道路都未能完善,究其根源,

在于我们的目光未能下移,过度聚焦于上层。

今日上级前来视察,我并不担忧。

诸位视线聚焦上层本无可厚非,但我期望在座各位,

在仰望星空之时,亦能俯身关注民生。

闻听此言,沙瑞金轻声叹息。

正是这声叹息,为高育良换来了数十亿的财政支配权。

高育良的沉默,便是他索取的代价。

这个代价,沙瑞金不得不承担。

至于资金的具体流向,已非沙瑞金关注重点。

政府与组织间的制衡从未停歇,

也永不会停歇。

唯有持续博弈,

基层百姓方能获得更妥善的福祉。

正当会议进行时,一行人步入大风厂新址。

【求兄弟们打赏全订,鲜花月票支持】

152 沙瑞金成为大风厂金字招牌!(求全订)

新大风厂已获批建设用地,

焕发全新气象,土地无偿划拨。

这些资源皆由李达康协调落实,

连设备搬迁也由政府组织完成。

未费分文,大风厂实现平稳过渡。

如今陈岩石不再来访大风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