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河被捕,山河集团核心成员纷纷落网或自首的消息,如同一块被投入早已沸腾油锅的冰块,在北林市乃至更广范围的舆论场中,瞬间激起了惊天动地的爆炸。连日来,报纸、电视、广播,几乎所有能发声的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着这起被称为“北林打黑第一案”的惊天大案。
头版头条的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夺目:
《“北林王”轰然倒塌,黑金帝国覆灭记!》
《从车间青工到黑道枭雄——陈山河的双面人生》
《血色发家史:起底陈山河团伙的罪恶路径》
《盘踞北林十余载,黑恶势力如何养成?》
报道中,陈山河的形象被高度符号化和脸谱化。他早期在厂区的挣扎被简化为“性格暴戾”、“不服管教”的注脚;他与刀疤刘、老黑等人的争斗,被描绘成黑吃黑的街头流氓混战;他后期商业上的扩张,则被定性为“以商养黑”、“以黑护商”的典型模式。媒体热衷于挖掘和渲染那些带有血腥和暴力色彩的细节——刀疤刘被打断的腿,老黑在保卫科的惨败,宋老六手下经理的重伤,李宏伟的“意外”结局……这些事件被反复提及、放大,拼凑出一个冷酷、残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黑社会老大”形象。
而他在那个私人笔记本里偶尔流露的迷茫、对家人的愧疚,在夜市立规矩不许骚扰普通人的举动,甚至他最初为父治病的无奈……这些构成其人性复杂面的碎片,则在宏大而单一的“扫黑除恶”叙事基调下,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他成了一个完美的反面教材,一个用来警示世人、彰显法律威严的绝佳靶子。
电视屏幕上,播放着专案组新闻发布会的情景。发言人身着警服,神情肃穆,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宣布着案件的重大进展,列举着查获的巨额涉案资产和这个团伙犯下的累累罪行。镜头扫过台下,记者们奋笔疾书,闪光灯亮成一片。随后是各路“专家”、“学者”的访谈,他们从社会学、犯罪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剖析着“陈山河现象”产生的土壤和危害,言辞犀利,结论统一:此獠不除,北林不宁!
民间的议论更是如火如荼。茶馆酒肆,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这个话题。
“早就该抓了!横行霸道这么多年,报应!”
“听说他身家好几个亿呢!都是民脂民膏啊!”
“我早就说过,他那钱来路不正,你看,果然吧!”
“以前在厂区那边就听说他狠,没想到狠到这个地步……”
“这下好了,北林的天总算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