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折叠仙(1 / 2)

民国初年,关东长白山下有个叫靠山屯的小村子,村里有个叫马老三的猎户。这马家祖上据说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到了马老三这辈,已在东北扎根百年有余。

马老三家境贫寒,四十出头才娶上媳妇,媳妇过门没两年,生了个小子后便撒手人寰。马老三既当爹又当妈,把儿子马小虎拉扯到十二三岁。这小子生得虎头虎脑,性子却不像他爹那般沉稳,整日里想着走捷径发财,不肯踏实学打猎的本事。

这年冬天,大雪封山,马老三上山查看之前设下的陷阱,竟一无所获。眼看年关将至,家里米缸见底,马老三愁眉不展。这日晚饭后,他坐在炕头抽旱烟,对儿子说:“明儿个我再去后山转转,听说那儿有群野猪出没,要是能打着一头,这个年就好过了。”

马小虎一听后山,心里咯噔一下:“爹,后山那地界邪性得很,老辈人都说那是黄大仙的地盘,去不得啊!”

马老三叹了口气:“顾不得那么多了,总不能饿死过年。”

第二天天不亮,马老三背着猎枪出了门。马小虎在家等到日头偏西,也不见父亲回来,心里越发不安。眼看天色渐暗,他正要出门寻找,忽然听见门外有动静,开门一看,竟是父亲踉踉跄跄地回来了,身上还背着一头不大的野猪。

“爹,你可回来了!”马小虎忙上前搀扶。

马老三脸色苍白,进屋后一屁股坐在炕上,神色怪异地说:“小子,今儿个我遇着怪事了。”

原来马老三到了后山,果然发现野猪踪迹,追了半天,总算打中一头。谁知拖着野猪下山时,竟在山谷里迷了路,转来转去又回到原处。正当他心急如焚时,忽然看见前方有间从没见过的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马老三敲门求助,开门的是个干瘦老头,穿着件不合身的旧棉袍,眼睛眯成一条缝,却透着精光。老头热情地请他进屋取暖,还给他倒了碗热茶。

“你这野猪不错,分我条后腿如何?我拿东西跟你换。”老头忽然说道。

马老三虽不舍得,但念及对方款待之情,便答应了。谁知那老头并不去取刀分肉,而是双手抓住野猪后腿,口中念念有词,接着竟像折叠纸张般,将整头野猪对折起来,折成巴掌大小,揣进怀里。然后又从怀中取出个纸包,展开后竟是条完整的野猪后腿。

马老三看得目瞪口呆,心知遇上了仙家,不敢多言。老头将后腿递给他,笑道:“咱们两清了,你顺着屋后的小路直走,便能下山。记住,今日之事,不可对外人言。”

马老三战战兢兢地接过猪腿,按指示果然很快下了山。回头一看,哪有什么木屋,只有茫茫雪林。

马小虎听完父亲讲述,摸着那条实实在在的野猪后腿,将信将疑。当晚马老三就发起高烧,说明话时不停喊着“折叠仙”三字。没过几天,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临终前,马老三紧紧抓住儿子的手说:“那仙家不是恶类,但你千万别去招惹...”

父亲死后,马小虎成了孤儿。乡亲们帮衬着办了丧事,可马小虎不愿寄人篱下,仍独自住在老屋里。他想起父亲说的奇遇,非但不害怕,反而生出个念头:要是能跟那“折叠仙”学上一两手本事,岂不是再也不愁吃穿?

开春后,马小虎悄悄摸上后山,寻找父亲口中的山谷。找了七八日,终于在一处隐蔽的山坳里发现了那间小木屋。

马小虎壮着胆子敲门,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干瘦老头。

“你爹没告诉你别来招惹我吗?”老头眯着眼问。

马小虎扑通跪下:“仙家,我爹去世了,我无依无靠,求您收我为徒,学点本事糊口。”

老头打量他片刻,冷笑道:“你这小子心眼活泛,不是踏实人。不过也罢,我这儿正缺个打杂的,你愿留下就留下吧。”

自此,马小虎便留在木屋,伺候老头起居。这老头自称黄三爷,平日深居简出,行事古怪。马小虎渐渐发现,黄三爷确有非凡本领,不仅能折叠物体,还能缩地成寸,甚至变化形态。

有一次,马小虎见黄三爷将一口袋粮食折成纸片大小,便于携带;需要时展开,又是满袋粮食。他还会将长长的山路折叠起来,几步就能走到远处。

马小虎多次央求学艺,黄三爷总说:“时候未到,你先磨磨性子。”

如此过了半年。一日,黄三爷说要外出访友,三五日方回,嘱咐马小虎看好家,尤其不能进后院的小仓库。

黄三爷一走,马小虎的心思就活络起来。他早就好奇仓库里有什么,如今得了机会,岂能放过?当夜,他撬开仓库锁头,推门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张旧桌子,桌上摆着本泛黄的古书。

马小虎翻开一看,书中尽是些奇奇怪怪的符咒和口诀,正是折叠术的秘籍!他大喜过望,连夜抄录了下半本功法。为何只抄下半本?原来这书前半部分是修炼心法的法门,枯燥难懂;后半部分却是实用法术,如何折叠物品、缩短路程等,正是马小虎梦寐以求的。

第三天黄昏,马小虎正在研习偷抄的秘籍,忽然听到门外脚步声,知是黄三爷提前回来了,慌忙藏好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