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胶东潍县地界有个叫李家庄的村子,村里有个后生叫李大志。这李大志名字起得响亮,人却生得瘦小,自幼父母双亡,靠着吃百家饭长大。虽没上过几天学堂,却特别爱看书,尤其喜欢听村里老秀才讲些神仙鬼怪的故事。
这一年秋天,李大志到邻村帮工,回来时天色已晚。月明星稀,他独自走在山路上,忽然听到一阵细微的呜咽声。顺着声音找去,见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被捕兽夹夹住了后腿,鲜血染红了周围的草地。
李大志心善,蹲下身来,轻声道:“莫怕莫怕,我帮你解开。”
那白狐似是通人性,果然不再挣扎,一双黑溜溜的眼睛直盯着他看。李大志费了好大力气才掰开兽夹,又从自己衣襟上撕下布条,为白狐包扎好伤口。
“走吧,下次可要小心些。”李大志拍拍白狐的脑袋,起身继续赶路。
走出去没多远,他回头一看,那白狐竟一瘸一拐地跟在身后。李大志笑道:“你这是要跟我回家不成?”
白狐竟真的点了点头。李大志只当是巧合,也没多想,见这白狐灵性,便由它跟着回了家。
自此,这白狐就在李大志那简陋的茅屋里住下了。李大志唤它“白老”,一人一狐相依为命。说来也怪,自白老来后,李大志的日子竟顺当了许多。上山砍柴总能找到最好的木柴,偶尔还能捡到些山珍野味,日子虽不富裕,却也不再饥一顿饱一顿。
如此过了半年有余。这一日傍晚,李大志刚从地里回来,忽见一位白衣老者站在自家门前。这老者须发皆白,面色红润,颇有仙风道骨。
“老丈有何贵干?”李大志恭敬地问道。
老者笑道:“老朽姓胡,路过此地,见你这屋舍清净,想借宿一宿,不知可否行个方便?”
李大志本就热心,见老者气度不凡,连忙请进屋内,将本就不多的米粮拿出来招待。二人谈天说地,李大志发现这胡老丈学识渊博,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越发敬重。
夜深时分,胡老丈忽然正色道:“小兄弟心地纯善,老朽也不瞒你了。我便是你救下的那只白狐,修行已有五百年,本在崂山清修,因躲避雷劫才来到此地。明日我便要离去,特来报你救命之恩。”
李大志虽听过不少精怪故事,但亲身经历还是头一遭,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胡老丈继续道:“我观你命中有文昌星照拂,本该是读书的料子,可惜家境贫寒,无缘功名。如今虽没了科举,但学问终究是立身之本。我欲助你一臂之力,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大志叹气道:“多谢老丈好意,只是我这般年纪,又无钱请先生,读书又有何用?”
胡老丈笑道:“此言差矣。城南赵员外正在为儿子寻伴读,我可引荐你去。那赵家藏书颇丰,正是你读书的好去处。”
李大志心想这倒是个机会,便应了下来。胡老丈又嘱咐道:“不过有三件事你需谨记:其一,每月十五月圆之夜,务必到后山老槐树下,我自有吩咐;其二,赵家西厢房有间锁着的小屋,切不可好奇窥探;其三,若见黑猫入门,三日不可出远门。”
李大志一一记下。次日清晨,胡老丈已不见踪影,只有白老蹲在门口,朝他点了点头,便窜入林中消失了。
几日后,李大志果然得了赵员外家伴读的差事。赵家是当地大户,赵员外虽为富却仁,见李大志勤勉好学,便允许他随意翻阅家中藏书。赵家少爷赵德柱却是个纨绔子弟,对读书毫无兴趣,整日只知吃喝玩乐。
李大志在赵家安顿下来,白日陪少爷读书,晚上自己挑灯夜读,学问长进飞快。赵员外见他聪慧,越发喜爱,常亲自指点他。
转眼到了第一个月圆之夜,李大志依言来到后山老槐树下。等了约莫一炷香功夫,胡老丈悄然现身,递给他一本泛黄的古书。
“此书乃前人读书心得,你仔细研读,必有所获。”胡老丈道,“赵家待你如何?可曾见过西厢那锁着的小屋?”
李大志回道:“赵员外待我甚好。西厢那小屋我路过几次,确实锁着,但未曾窥探。”
胡老丈点头称善,又嘱咐了几句,便告辞离去。
李大志回房翻阅那本古书,发现书中批注精妙,常有独到见解,如获至宝。如此过了半年,他每月十五与胡老丈相会,得他指点,学问越发精进。
这一日,赵员外设宴招待一位省城来的教育专员。席间,那专员出题考较赵德柱,赵德柱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赵员外面子挂不住,恰见李大志端茶进来,便让他试答。不料李大志对答如流,引得专员连连称赞。
赵员外又惊又喜,此后对李大志更加看重。这却惹得赵德柱心生嫉妒,时常找李大志的麻烦。
却说这年清明,赵家祠堂举行祭祀,远近亲戚都来了。人群中有一位叫赵玉莲的姑娘,是赵员外远房侄女,生得端庄秀丽,知书达理。祭祀结束后,玉莲在书房找书时偶遇李大志,二人谈论诗书,颇为投缘。
此后玉莲常来赵家,与李大志见面渐多,互生情愫。赵员外看在眼里,也有意成全,便暗示李大志若能考取师范学校,谋个教职,便将玉莲许配给他。
李大志欣喜若狂,读书越发用功。然而好事多磨,赵德柱也对玉莲有意,见父亲属意李大志,妒火中烧,便想方设法要赶走李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