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关东地界有个叫靠山屯的小村落,屯子东头住着个叫周老四的教书先生。说是先生,其实也不过是读过几年私塾,认得些字罢了。周老四年过四十才得了一子,取名周生,这孩子自小聪慧,七岁便能作诗对句,被周老四视为掌上明珠。
周生十六岁那年,关东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周老四忧劳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将周生叫到床前,颤巍巍地从枕下摸出一块泛黄的木牌,上面刻着“胡三先生”四字。
“儿啊,咱家祖上在山东时,曾救过一只有灵性的狐狸。那狐狸后来成了仙家,自称胡三先生,留下这牌位,说后世若有难处,可焚香唤他名号三次,他必来相助。我这一生未曾用过,今日传与你,切记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用...”
话未说完,周老四便咽了气。周生悲痛欲绝,葬了父亲后,家中已是一贫如洗。偏巧这时,屯里王乡绅家的儿子要考县立中学,请周生去做陪读,许他食宿之外还有些银钱。周生为生计所迫,只得应下。
这王乡绅是靠山屯一霸,为人刻薄吝啬。他儿子王大宝天生愚钝,读书如同嚼蜡。周生尽心教导,奈何王大宝冥顽不灵,几日下来,一个字也记不住。王乡绅怪罪周生不用心,克扣了他的工钱,还时常恶语相向。
一日深夜,周生独居在王家后院的小屋里,想起父亲生前慈爱,如今自己却沦落至此,不禁悲从中来。忽然想起父亲留下的木牌,便取出随身携带的牌位,燃起三炷香,低声唤道:“胡三先生,胡三先生,胡三先生。”
三声唤罢,屋内烛光摇曳,一阵异香扑鼻。周生抬头一看,不知何时,面前已站着一位身着青衫、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持拂尘,笑容可掬。
“周家后人,唤老夫何事?”老者声若洪钟。
周生惊得连忙起身作揖:“您就是胡三先生?”
老者捋须笑道:“正是。你祖上于我有恩,我曾许下诺言,助你周家后人三次。今日你唤我,便是第一次,有何难处,但说无妨。”
周生便将家中变故及在王家的遭遇一一道来。胡三先生听罢,点头道:“此事容易。明日那王大宝背书,你只管让他背便是,我自有办法。”
次日,王乡绅亲自来考校儿子功课。王大宝战战兢兢,周生心中也没底。谁知当王大宝开口背书时,竟如行云流水,一字不差。王乡绅大喜过望,当即赏了周生一块银元。
自此,每逢王大宝读书作文,必有神助。不出三月,王大宝竟考入了县立中学。王乡绅对周生态度大变,敬若上宾。
然而好景不长,县里来了位新知事,说要整顿教育,亲自考核各校学生。王大宝又要露馅,王乡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对周生威逼利诱,定要他想办法。
周生无奈,只得再唤胡三先生。胡三先生听罢,笑道:“无妨,明日我随你们一同前去便是。”
次日考核,新知事出的题目极难,连在场的教员都面面相觑。轮到王大宝时,他竟对答如流,还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新知事大为惊讶,连称“神童”,王乡绅脸上有光,对周生更是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