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狐师爷(1 / 2)

清乾隆年间,陕西凤翔府有个叫贾文清的举人,屡试不第后,家中日渐贫瘠。眼看妻儿面黄肌瘦,贾文清把心一横,变卖祖宅,换得百两纹银,托关系在陇州谋了个九品主簿的缺。

陇州地处偏僻,山峦叠嶂,百姓贫苦。贾文清携家带口赴任,却发现这主簿一职形同虚设,州衙里早有知州的心腹把持要务,他每日不过是点点文书,盖盖官印,俸禄微薄,连个像样的宅院都租不起,只能在城西破落户区域赁了两间瓦房。

这年冬天特别寒冷,贾文清愁眉不展地坐在衙门值房里,盘算着年关如何度过。忽然有人来报,说知州大人请他过去议事。

贾文清整了整洗得发白的官服,快步来到正堂。知州王文焕是捐官出身,肚满肠肥,见贾文清进来,皮笑肉不笑地说:“贾主簿,今年朝廷催缴粮赋,我陇州还差三成,你明日带人去西山各村催征,年前务必完成。”

贾文清心里咯噔一下。西山是陇州最贫瘠之地,百姓食不果腹,哪有余粮缴纳?这分明是王知州故意刁难。但他官卑职小,不敢违命,只得硬着头皮应下。

次日清晨,贾文清带着两名衙役往西山去。山路崎岖,积雪没过脚踝,走到天黑才到第一个村子。果然如他所料,村里十室九空,仅剩的老弱妇孺个个面黄肌瘦。贾文清不忍相逼,掏出随身带的干粮分给孩童,空手而返。

接连几日都是如此。眼看限期将至,贾文清忧心如焚。这日返程时突遇暴雪,迷了方向,误入一处荒谷。正焦急时,忽见谷底有微光闪烁,走近一看,竟是间整洁的茅屋。

贾文清叩门求宿,开门的是个青袍老者,须发皆白,目光炯炯。听闻是官府中人,老者略显迟疑,还是请他进屋,端上热茶。

“老夫姓胡,在此隐居多年。官爷为何大雪天到此?”老者问。

贾文清长叹一声,将催粮之苦娓娓道来。

胡老者听罢微笑:“此事易耳。老夫略通算术,可助官爷一臂之力。”

说罢,他取来算盘,噼啪一打,道:“西山七村,实际户数比官册多三成,隐田更是不计其数。若按实征收,不仅可完成定额,尚有盈余。”

贾文清惊讶不已:“先生如何得知?”

胡老者笑而不答,取出一本泛黄册子:“此乃西山真实田亩户籍,官爷拿去,按图索骥即可。”

贾文清将信将疑,接过册子翻阅,果然记录详尽。他在西山多日,知其中数据不虚,顿时大喜过望,连连道谢。

当晚,贾文清留宿茅屋,与胡老者相谈甚欢。老者博古通今,对官府运作更是了如指掌。临别前,他对贾文清说:“老夫有一请,若官爷不弃,愿为幕宾,助官爷处理文书钱粮,只需在衙署后园安排一间静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