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各部备战(1 / 2)

近月来,明国王府议事殿内烛火彻夜未熄,波彦身着玄色王袍,每日辰时便与文武百官围坐,细商北伐大业的桩桩件件。

从大军出征的吉日选定,到各州人马的布防调度,从数十万大军每日所需粮草的精准核算,到各州郡民夫征调的运粮运物路线,无一不反复推演、逐字斟酌。

徐庶执圭立旁,每遇关键节点便沉声献策,析辨袁曹联军的布防破绽;刘巴手持算筹,噼啪作响间便将粮草损耗算得分毫不差。

礼部尚书严畯抚须颔首,从礼制上完善北伐的师出有名之由。

众臣同心戮力,历经月余磋商,终是将北伐方略敲定。秋后一切皆按既定筹划行事,若途中遭遇战况突变或粮草不济等变故,再以八百里加急传书至阳翟,另行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方略既定,朝堂诸事渐入正轨,波彦总算从连日的繁冗政务中抽出身来,这才得以享受片刻天伦之乐。

波彦才携妻子陶贞与子女来到院中,教他们学习骑自行车。

与王府的清闲截然不同,明国上下各部司因北伐之事已然进入紧锣密鼓的备战,整个明国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之中。

民部尚书,波彦的老丈人,陶让领着一众属官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账簿之中,烛火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颀长。“此次北伐大军共计三十五万,每日需消耗粮草七千石,需先从兖州、豫州、荆州、徐州产粮之地抽调三百万石粮食,优先从沿黄河南岸征调民夫二十万,沿江河运输,可节省三成运力。”属官高声禀报,手中毛笔不停记录着核算结果。

数月之后只需将一道道政令发出,快马加鞭传往各地郡县,让地方官员张贴告示,登记民夫、筹备粮草即可。

工部与工匠营更是昼夜不休,各地工坊内,火光冲天,铁锤与铁砧碰撞的声响此起彼伏,震得屋顶瓦片微微颤动。

铁匠们赤着臂膀,汗水顺着黝黑的脊梁滑落,滴在烧得通红的铁器上,滋滋作响间升起阵阵白雾,日夜赶制着环首刀、铁盾与甲甲胄。

木匠们则忙着打造攻城云梯、冲车与投石机,每一件器械都精工细作,榫卯衔接处严丝合缝,力求在战场上发挥最大威力。

除此之外,工匠们还在加紧赶制“马上三宝”——马掌、马鞍与马蹬。

波彦深知这三样物件对骑兵战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曾在朝堂上直言:“骑兵无鞍则不稳,无蹬则难发力,无掌则马蹄易损。”故而下令务必在北伐前让所有战马都钉上马掌,让每一位骑兵都能用上马鞍与马蹬。

如此一来,明军骑兵的灵活性与冲击力将大幅增强,即便北方的袁曹势力知晓“马上三宝”的妙用,仓促之间也难以大量打造与适应,明军便能抢占先机,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

兵部在徐庶的统领下,同样忙得不可开交。徐庶每日亲自坐镇阳翟城外的校场,身着战甲,手持令旗,与统帅府之人核查前来阳翟各地兵员的战力与装备。

“左翼步兵营弓弩手命中率不足六成,需再加紧操练!”“骑兵营尚有三百匹战马未钉马掌,限三日内整改完毕!”徐庶的声音沉稳有力,传遍校场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他下令在各地征兵,凡年龄在十八至四十岁、身强力壮者均可应征,为大军补充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