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王府骑车(1 / 2)

车轮碾过笔直而平整的石板大道,发出辘辘的声响。张松靠在车厢壁上,微闭着双眼,脑海中却飞速地回想着方才与刘璋的对话。

刘璋那番关于明胜则降的坦白,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他原本以为刘璋只是个庸碌守成之主,没想到在关乎身家性命与家族延续的问题上,竟有如此现实甚至可以说是清醒的认识。

这让他对蜀国未来的走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蜀国从蜀王开始往下,就缺乏拼死一搏的勇气与决心,它的存续,寄托于外部的局势变化。

蜀国,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随波逐流的大船,只等待北方那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最终结果,便能决定其最终的归属。

“如此看来,”张松心中暗忖,“巴蜀易主,恐怕比预想中还要顺利些。刘璋既无死战之心,届时只要明王大军压境,再许以优厚条件,开关投降便是最可能的选择。倒是那刘备,占据广汉,又有关张猛将,必是心腹大患,明国将来入蜀,与刘备之间必有一场恶战。”

想到这里,张松更加坚定了自己接下来的行动方向。刘璋的态度,减少了他心中的些许负罪感,更多的是一种顺应大势的冷静。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仅仅联系军中将领和部分官员还不够。”他默默地规划着,“必须结交更多巴蜀各地的世家豪族。不能明目张胆地劝降,但可以在往来应酬中,不经意地透露明国的强盛,以及明王波彦求贤若渴、善待归附者之心。尤其是明国对士人、对文脉的尊重,那藏书馆数万典藏,对于许多重视家学传承、渴望青史留名的世家大族而言,有着致命的诱惑。”

他要让这些盘踞巴蜀数百年的地头蛇们看到,归顺明国,并非末日,反而可能是一个在新的强大帝国中延续甚至提升家族地位的机遇。

唯有让这些根基深厚的士族豪强从内心倾向于明国,将来明国接管巴蜀时,才能最大可能减少阻力,实现平稳过渡,接收一个相对完整、富庶的天府之国。

而这,正是他张松所能立下的不世之功。

唯有如此,他才能问心无愧,也才有足够的底气,在将来面对明王波彦时,坦然担任那藏书馆祭酒之职,将自己余生的精力,投入到编撰天下书籍、整理先贤智慧中去,在那浩瀚的书海中找到最终的归宿。

马车在渐深的暮色中平稳前行,街道两旁的屋檐下,已有点点灯火亮起。

成都城依旧笼罩在冬日特有的沉寂氛围里,但张松知道,在这片沉寂之下,正有无数的暗流在涌动,等待着最终爆发的那一刻。

阳翟。

明王府的房瓦上还覆着薄雪,檐下挂着的冰棱在晨光中闪着细碎的光。

院子里,几个半大的孩子正骑着样式奇特的木铁车子,在平地上来回穿梭。车轮碾过积雪融化后的水洼,溅起细小的水花,惊得廊下的雀儿扑棱棱飞走。

“哈哈,骑慢点,地上有雪水,小心摔跤。”

明王妃陶贞牵着小儿子波眗,站在廊檐下扬声喊道。她今日穿着杏子黄的锦袄,领口围着白狐裘,发间只簪一支赤金步摇,随着她转头叮嘱孩子们的动作轻轻晃动。

波彦立在院中,看着儿女们骑着自行车嬉笑追逐,冷峻的眉眼间难得染上几分暖色。

这些孩子都遗传了他异于常人的体魄,没多少时间,最大的波昶、波安已经能单手扶把,在院中灵活地绕开梅树石凳。年纪稍小的波曦、波昭起初还需兄长在后面扶着车座,现下也能独自骑行,只是转弯时还有些晃悠。

“父王看好了!”波昶忽然加快速度,在接近院墙时猛地一提车把,前轮竟离地寸余,惊得侍立的宫女掩唇低呼。

波彦负手而立,唇边噙着淡淡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