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的朝议,让波彦心中踏实了许多。
听着各部各司的述职,大部成果斐然,内政可谓是稳固如山。尤其是应对东海的地龙翻身与江淮数郡的蝗灾,官府的救灾堪称典范。
波彦端坐于王座之上,思绪不由得飘回了数月前。东海郡地动,若非太史蜀提前预警,各地官署反应迅速,奔赴各地劝导百姓在外搭棚避祸,并第一时间调集钱粮救援,伤亡绝不可能如此之轻。
灾后,官府非但没有弃之不顾,反而拨出专款钱粮,以工代赈,征集百姓修缮房屋、道路及沟渠。
此举不仅让灾民有了生计,更重建了家园,也重建了民心。如今东海郡百姓提及明国,无不感激涕零,秋收后征兵,青年才俊踊跃参军,视入选为莫大荣耀,只因军中待遇优厚,更能为家中减免赋税。落选者,反倒垂头丧气,如丧考妣。
江淮几郡亦是如此。蝗灾如乌云压境,当地官员想尽办法,甚至持节前往江淮督救灾之事的步骘,果断调动驻军,与百姓一同挖沟掘壕,以火为墙,或抛撒石灰,最后喷洒药剂,硬生生阻隔了蝗虫的蔓延,保住了大半耕地,使得秋收未至绝境。
加之官仓充盈,百姓家中亦有存粮,这场天灾并未引发人祸。
百姓们亲眼目睹官府与官兵为保他们安宁生活而奋力救灾,心中自有一杆秤。如今走在江淮市井,能清晰感受到那份归属感,人们交谈间,已自然而然地以明人自居。
这些消息通过不同方式汇聚到波彦案头,让他深感欣慰。他深知,麾下的文武大臣,无不期盼着早日一统天下,追随他开创不世功业,名留青史。这是君臣共同的抱负。
看着府库中堆积如山的钱粮,武库内寒光闪闪的兵甲,波彦知道,时机正在成熟。
必须尽早结束这分裂的局面,方能凝聚整个华夏的力量。届时,再休养生息一两年,北驱草原胡虏,西定西域诸国,方是长治久安之策。
因此,他决定不再等待。待明年夏收、秋收之后,国库再充实一分,便即刻挥师北上。前两日的朝议,他首次将北伐大计公之于众,而在此之前,此等宏图仅有几位心腹重臣知晓。
此刻,大殿之内,檀香袅袅。波彦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群臣,声音沉稳而有力,打破了沉寂:
“今岁要做之大事,孤知晓各部各司均已出色完成。孤明年秋收就可安心北伐。”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变得凝重,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北伐成功与否?关乎明国生死,若此次北伐失败,不知又要等多少年!要知为了此次北伐,孤足足休战两年,与民生息,积蓄力量,补充国库。”
“故北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灭掉袁曹二人,大军立马北上驻守边城,防止草原人乘虚而入。”
“想要成功,必须面面俱到,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安排补给?都是大事,疏忽不得,不能给袁曹二人任何可乘之机。”
最后,他环视众人,抛出核心问题:“诸公计将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