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河北暗子(2 / 2)

周瑜这一番宏论,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将短期隐忍与长期战略结合得丝丝入扣。

殿内众臣听完,无不露出深思之色,暗自咀嚼其中利害。

片刻后,身为兵部尚书的徐庶迈步出列,向波彦躬身,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大王,周将军所言,深合兵法以正合,以奇胜之要旨,臣亦认为此策可行。”

徐庶首先肯定了周瑜的大方向,随即补充了更为现实的考量,“当前确非动兵良机。徐州与江淮救灾及荆扬泄洪、重建事宜千头万绪,耗费钱粮无数。紧接着秋收在即,此时若大规模征召民夫、调运粮草,势必严重影响农事,动摇国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不稳,大军何以远征?”

又接着从军事装备的角度进行分析说道:“再者,工部与工匠营如今虽得了充足的铁锭供应,但打造铠甲、兵械非一日之功。即便日夜赶工,想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全军披甲,亦难如登天。”

“大王麾下将士,皆乃百战精锐,经年累月严格操练,方有今日之强。每一名士卒都是宝贵的财富,若无精良铠甲护身,与背水一战、困兽犹斗的魏军正面交锋,伤亡必然惨重。每损失一人,都是大王与明国之痛!”

徐庶最后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因此,臣赞同周将军之议,先行安抚朱灵,令其潜伏。待今岁过去,秋粮入库,民生恢复,吾军披甲若能提升一二成,届时再议北伐,方是万全之策。”

“况且,大王曾言,扫平袁绍、曹操后,志在继续北上,将肆虐的胡人彻底逐出长城之外。此乃千秋功业,更需谨慎筹备,急不得。派遣精干人员深入草原,勘探地形,查探胡人虚实,亦是当前要务,需时间布置。”

波彦听完两位重臣鞭辟入里的分析,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他缓缓颔首,显然已有了决断。他朗声道:“好!既然周卿与徐卿皆认为此时不宜接收东郡北岸,那便依此计而行,暂不派遣水师及步卒过河。便将朱灵作为一步暗棋,埋于袁绍肘腋之下。”

他的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待兵甲充足,粮秣齐备,孤必亲率大军,渡河北伐,与袁本初决一雌雄!”

决策已定,接下来便是对功臣的封赏。“朱灵弃暗投明,心向吾国,将来更是吾军渡河北上的关键之人,不可不重重犒赏,以安其心,以励后人。”

波彦沉吟片刻,下达王命,“即日起,册封朱灵为明国平北将军,挂将军印,晋封亭侯。待其成功接引吾大军渡河,并助攻破邺城,再加封为乡侯,以示殊荣。另,可特许其择一聪慧之子,送入丹阳政学院进修,若通过考核,可直接入政务府任职,许他朱家一个前程。”

这番安排,既有显赫的军职与爵位,又有惠及子孙的恩荫,考虑得极为周全。殿内群臣闻言,纷纷躬身,齐声赞道:“大王思虑周详,赏罚分明,臣等拜服!”

波彦闻言,不由哈哈大笑,摆了摆手,带着几分难得的调侃语气说道:“好了好了,尔等不必如此。就算孤王英明神武,若没有诸位卿家尽心辅佐,也不过是孤家寡人,能成何事?这治理天下,开拓疆土,终究要靠尔等实干。”

他这自谦而又亲切的话语,顿时引得殿内气氛一松,众臣皆会心一笑,甚至有人笑出声来,刚才议事的严肃紧张被这融洽的君臣之情冲淡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