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彦也坦诚这其中仍有大量需要探索的环节,“当然,孤之所言,目前都还只是孤基于观察与联想而产生的一些粗浅想法,是否真能实现,尚是未知之数。”
“如何将石头破碎或煅烧成适合的粉末?用何种石头为佳?加多少水?是否需要添加其他东西一起搅拌?如何保证其干透后能如岩石般坚韧,而不是遇水即化?这些关键之处,都需要依靠天下的能工巧匠,需要工部牵头,组织人手,投入大量钱粮,耗费漫长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试验、摸索、改进,才有可能成功。”
最后,波彦描绘了这种未来材料一旦成功的广阔前景,以激励众人:“诸位爱卿可以试想一下,此物若是真的造制成功,其用途将何其广泛?”
“绝不仅仅局限于建造跨江大桥!到时,用于铺路,吾等可以得到一条条坚固耐用、平坦如砥的康庄大道,马车、牛车行走其上,可省却大量颠簸之苦,节省畜力,增加运载。”
“大军调动,粮草运输,亦能朝发夕至,迅捷无比。用于建城,则城墙的修筑速度将大大加快,墙体可以筑得更加厚重、高峻,且坚固远超夯土墙与砌石墙,防御力倍增。用于建造宫室、房舍,亦能使其更加稳固耐久。此物若能成功,必将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乃强国富民之基石!”
波彦一番长篇论述说完,只见下方文武百官大多听得目瞪口呆,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都在努力消化与理解自家大王这看似异想天开,却又隐隐蕴含着某种奇妙道理的话语。
不少人心中思考,若此法真能成功,那明国必将迎来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主持或参与此事的众人,其名姓必将伴随此等奇迹,载入青史,流芳百世!
那位工部侍郎李德,更是听得如痴如醉,他一边慢慢琢磨着大王的每一句话,一边结合自己多年负责工程营造,特别是建桥修路的经验,在脑海中飞速地推演、印证。
他回忆起以往砌筑砖石拱桥时,用来黏合砖石的灰浆,乃是用黏土、石灰,有时甚至会加入珍贵的糯米浆混合搅拌而成,待其干透之后,确实坚硬无比,砌好的砖石往往连成一体,人力难以轻易掰开。
“大王所言,莫非是想要制造出一种……一种远超灰浆,其本身就能如巨石般承重,又可塑性极强的灰浆?”李德心中豁然开朗,
“若是能将不同种类的石粉、矿粉,按照某种特定的成分比例,与水或其他液体搅拌,形成浆体,待其凝固,说不定真的能得到像石头一样坚硬,甚至比石头更坚硬!”
“再加上大王所提议的,在其中预先放入钢铁骨架以增强其抗拉、抗折能力……那么,铸造出又高又大、形态各异的梁柱,用于在江河甚至长江上造桥,似乎……并非完全不可能!”
李德越想越觉得思路清晰,他意识到此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他再次鼓足勇气,出列向波彦禀报了自己的想法:
“大王圣明!臣李德愚钝,经大王点拨,茅塞顿开!大王所言之法,实乃巧夺天工之构想!臣以为,建造跨江大桥,工程浩大,技术艰深,确非旦夕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