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波彦早早起身,在宫苑中练剑。
朝霞映照着他矫健的身影,剑光闪烁间,尽显王者气度。他一套剑法练完,收势而立,捶捶腰,果然三十岁的女人不好惹。
这时发现波昀不知何时也来到苑中,抱着父王赏赐的宝剑,有模有样地模仿着父亲的招式。
波彦见状,笑着走过去,给他把剑取下,让人取四子平日玩耍的木剑来。
手把手地教导波昀剑法基础:“握剑要稳,出剑要准。剑术之道,不在花哨,在于实用。”他耐心地纠正着波昀的姿势,“对,就是这样。记住,剑是手臂的延伸,要如臂使指,方能得心应手。”
波昀学得认真,小脸上满是专注。朝阳下,父子二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构成一幅温馨的画面。这一刻,波彦深深体会到,无论在外征战多么辉煌,终究比不上与家人团聚的这份温暖与安宁。
早膳时分,一家人再次齐聚。波彦宣布了接下来的安排:“在平舆停留今日,便启程返回,早日抵达阳翟。届时派人前往洛阳,接曦儿回家。这些年,一家人聚少离多,趁无大战是时候好好团聚了。”
这个决定让全家人都欢欣不已。波昫虽然还不完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看到大家开心的样子,也咯咯地笑了起来。波昀更是兴奋地拉着波昶的手:“大兄,等二兄回来,我们就能一起练剑了!”
波昶:“好,到时候大兄陪着你们练。”
次日,庞大的王室车队从平舆出发,向着阳翟方向缓缓行进。一路上都是北迁的人,各类车子排着长队。
波彦特意选择了较为舒适的马车,与妻儿同乘一车。车厢内,波昫趴在窗边好奇地看着外面的风景,不时发出惊叹,波昀则抱着心爱的宝剑,时不时请教父王剑法要诀,波安和波慧安静地坐在母亲身边,偶尔低声交谈。
途经各城时,不少当地士族大户前来拜见。波彦皆以礼相待,却并未过多停留。他心知,眼下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团聚,政事大可稍后再议。
不过在与几位耆老交谈时,他特意询问了当地民生,得知推广石炭之后,百姓炊爨不再完全依赖林木,山林得以休养生息,他满意地点头,对波昶投去赞许的目光。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车队抵达阳翟。故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让离乡已久的波才感慨万千。离开是一介黄巾首领,归来时已经是占据天下九州明王的父亲,成了太上王。
城门外,早已得到消息的百姓自发聚集,夹道欢迎他们的王上归来。道路两旁,商铺林立,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景象。
波彦命人掀开车帘,向沿途的百姓挥手致意。
回到祖宅,波彦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安排人去洛阳接回次子波曦。他特意挑选了稳妥可靠的家臣,嘱咐道:“务必平安将二子接回。告诉他,父王和全家都在盼着他归来。”
家臣领命而去后,波彦又召集府中管事,详细了解这一年多来王府的各项事务。听着管事的回话,他频频点头,对陶贞的治家能力更加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