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翟。
时值初春,万物复苏,这座颍川郡的治所也沐浴在一片暖融的春光里。
波彦身着玄色祭服,神色庄重,率先前往城外祖陵。
陵园被唐瑁修缮。此时松柏苍翠,石像默然肃立。
波彦在陵前亲自奠酒、上香,诵读祭文,追思先祖的艰辛与功绩。
香烟袅袅,直上青冥,仿佛将生者的敬意与告慰传达于九泉之下。随行的文武官员皆屏息凝神,气氛凝重而虔诚。
祭祀完祖陵,波彦又特地去往四叔陵墓前,单独祭拜。他屏退左右,在墓前静立良久,指腹轻轻拂过冰凉的碑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怀。
四叔于他,不仅是尊长,更是早年波氏参与黄巾起义艰难岁月中的重要扶持者。
这份私人的哀思,在空旷的陵前显得格外沉静。
从陵园出来后,波彦下令在阳翟城内大摆流水席,连续三日,宴请全城百姓。消息如春风般传开,不仅阳翟城内万人空巷,连周边乡县的百姓也闻讯携家带口,蜂拥而至。
长街之上,桌案相连,一眼望不到头。庖厨们挥汗如雨,烹制出大盆的肉食、蒸饼和菜羹,虽非山珍海味,却是实打实的管饱美味。
侍从们穿梭不息,为络绎不绝的乡民添饭加菜。孩童们捧着油汪汪的肉块,吃得满嘴是油,笑容灿烂,老人们则一边慢慢咀嚼,一边感慨着“明王仁德”,“多年未曾见过这般光景了”。
波彦虽未亲至每处席面,但也数次微服行走其间,察看情形,听百姓闲谈,脸上露出了宽慰之色。
这三日,阳翟人声鼎沸,笑语喧天。
热闹过后,阳翟渐渐恢复了日常的秩序。
街巷间,小贩的叫卖声重新变得响亮起来,商铺也纷纷开门迎客。
在城墙与新城处,民夫喊着整齐的号子,夯土砌石,汗水挥洒间。
波彦住在祖宅,此处虽经修葺,不仅保留着旧时格局,还露着威严。他很快便在此处辟出一间静室,开始处理堆积的政务。
郭嘉寻上门来,躬身禀报:“大王,颍阴荀氏一族,已全部押解至阳翟,暂羁于县衙。荀氏家产,包括田亩、宅院、商铺、钱帛等,均已清点抄没。其家传经学典籍,亦已全部取出,交付印刷坊。待学院经学大家整理修注完后,便可刊印天下,以广流传。”
波彦搁下手中的笔,微微颔首,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冷意:“嗯,做得不错。荀氏倚仗经学立世,树立郡望,滋养清誉,不知收拢了多少门下子弟,积攒了多大的声望。此次犯事之人大多是荀氏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