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已然击败公孙瓒,成功称霸北方,而波彦则独揽南方之地。此二人实力强大,若迎回天子,反而会被其所束缚,必然不会将天子移驾到邺城或宛陵。”
毛玠侃侃而谈,分析得头头是道。
曹操听后,频频点头,表示赞同,随即大笑起来,说道:“孝先所言,正合吾意啊!吾等弱小,迎回天子,不仅能占据大义名分,还可将其作为护身符。使其天下诸侯不敢轻易攻伐吾等。”
“还可名正言顺地号令诸侯,更能征召天下名士为吾所用。同时,那些心存汉室之人,也会因天子在操手中,而听从朝廷之令,从而与他们的主公离心离德。”
然而,曹操话锋一转,面露难色,接着说道:“只是,吾等要如何迎回天子?”
“京兆尹一带,西凉军有十几万之众,吾等若前往京兆或弘农,岂不是等同于自投虎口,去抢夺他们口中之食?”
“且,兵少了肯定无济于事。兵多则需要征调大量粮草,可中间又有大河阻拦,恐粮草无法及时供给过河大军,到时大军面临断粮之险。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啊!”
听到曹操的担忧,荀攸微微一笑,缓声道:“明公莫要焦躁,且听吾一言。诸公莫非忘却了,天子此番出逃长安,其目的乃是东归洛阳。脱离西凉军掌控。”
“若无意外发生,待到天子抵达洛阳之时。因洛阳在吾等手中,天子自然会投入明公怀抱。如此一来,明公同样能够尊奉天子,进而掌控朝政。”
荀攸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曹操的神色,见他若有所思,便接着说道:“现今天子尚在京兆躲避李傕、郭汜二人。”
“明公若是担忧天子无法顺利返回洛阳,大可派遣一名大将领千人精锐将士渡过黄河,去探寻天子的下落,并负责护卫天子。”
“如此行事,一则可向天子及朝廷众臣做出表率,让其知晓明公的忠诚与担当,二则也可昭告天下,明公心中时刻挂念着汉室,对大汉忠心耿耿。”
说到此处,荀攸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轻声道:“此时此刻,若有一人能凭借其如簧巧舌,说服天子与朝廷众臣放下戒备之心,渡河来到河东,那么此事便可大功告成。”
“届时,无论是将天子安置在安邑还是洛阳,都不过是明公的一句话而已。”
曹操听完荀攸的话后,觉得这个计策确实可行,他心里也有了合适的带兵人选。
毕竟如此重要的事情,还是让自己信得过的亲族大将带兵前去更为妥当。
曹操一边抚摸着自己的胡须,一边思考着,然后缓缓说道:“嗯,就按照公达说的办吧。吾让曹仁带领一千人渡河,保护天子。”
“不过,操有疑问,该派谁去劝说天子与朝廷大臣们渡河来安邑?”
荀攸见状,连忙躬身行了一礼,回答道:“明公,劝说天子以及朝廷众臣此事既然是由吾提出,那吾就陪曹仁将军一同走这一趟。”
曹操听后,急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荀攸面前,将他扶起,感激地说道:“多谢公达!君真是帮吾大忙,为吾排忧解难。”
“以荀氏名望,再加之公达的智谋,又曾为了铲除董卓而遭受过牢狱之灾,必定能够得到朝廷的信任。由尔去劝说他们渡河,吾等在安邑就可静待佳音。”
荀攸再次一躬:“明公放心,攸定会竭尽全力,使天子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