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张毅二人快马加鞭,终于抵达了南阳的宛城。
他们马不停蹄地直奔太守府,与南阳太守徐庶会面。
一见面,三人便相谈甚欢,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在太守府里,他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香茗,一边畅谈天下大事。
说着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如何接收弘农与颍川这两个郡的问题上。
张毅他认为这两个郡不仅需要大军驻守,还需要派人去治理每个县。而且,原有的官员也不能直接任用,必须先送到宛陵的政务府学习法令条文,经过吏司的考核后,才能外放为官。
贾诩与徐庶对张毅的看法深表赞同。他们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新收的二郡。
毕竟这两个地方这些年常常爆发大战,人口流失太多,荒田无数,需得多下苦功夫,多年后,才能恢复往日的繁荣。
于是,张毅当场起草了一份文书,详细说了接收弘农与颍川二郡的具体措施。将这份文书发往宛陵,给波彦批阅。
接着,张毅以吏司司长的权力,从多个地方抽调了多名县长或县丞,让他们前往弘农颍川二郡,负责治理各县。
这些被抽调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与考核的,有相当丰富治理地方的经验。
三人在太守府商议着二郡的事务,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只等段煨打开武关,大军便可长驱直入,进入司隶。
正当他们谈论到此处时,突然有一传令兵急匆匆地闯入进来,手中拿着一份急报。
传令兵喘着粗气,将急报呈递给三人。
徐庶上前急忙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武关已被段煨所得,大军可以启程。”看到这个消息,三人相视一笑,房中顿时充满了欢快的笑声。
笑声过后,三人立刻冷静下来,开始下达命令。他们决定派遣文聘率领骑兵作为先锋,先行赶往武关,以确保武关的安全,并防止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不久段煨的信也送到了宛陵,看来鹰卫送来的信千真万确。
文聘领命后,迅速集结起两千精锐骑兵,马不停蹄地朝着武关疾驰而去。经过三日的日夜兼程,并时不时让马匹休息,他们终于抵达了武关城下。
文聘勒住缰绳,站在城门前,向城楼上的守军递上了书信与名刺。
段煨得到消息后,亲自前来查验。确认无误后,他下令打开城门,放文聘与麾下骑兵进入关内。
段煨亲自出城迎接文聘,两人见面后,互相寒暄了一番。
在这之后,文聘挥手示意周围的人都退下,然后压低声音对段煨说道:“将军,尔可曾听闻皇帝已经逃离长安了?”
段煨听到文聘的话,心中不禁一动,但他表面上还是显得十分镇定,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确实有所耳闻。
毕竟,皇帝逃出长安这样的大事,又怎么可能完全瞒过所有人?还带数万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