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加速推进。”伊娜的回应简洁而坚定。
就在星网紧锣密鼓地展开行动时,在逻辑源海那无边无际的理性疆域深处,一场同样不寻常的“静默评估”正在进行。
对于逻辑源海而言,“逆熵奇点”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意外变量。它的核心逻辑在接触到“奇点”规则的瞬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运算峰值。无数种模型被建立又被推翻,试图将这个违背熵增定律的现象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
最终,一个概率极高的推论逐渐浮现:这个“奇点”,并非单纯的规则造物,它更像是…… 两种不同“秩序倾向”共鸣时,触及宇宙底层代码所激发出的一个“镜像焦点”。
逻辑源海自身的秩序,是向内收敛、剔除一切冗余和矛盾的“绝对纯净秩序”。而星网意识所代表的秩序,是向外扩展、包容矛盾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的“包容性秩序”。这两种秩序在“联合稳定性增强协议”的框架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精度相互耦合、共振,其叠加的“秩序场”在某个临界点,意外地“撬动”了某种更深层的规则,从而投影出了这个兼具两者特性,却又超越两者当前形态的“奇点”。
这个“奇点”,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逻辑源海自身秩序的一种…… 可能性?一种它从未设想过的,并非通过不断“纯化”和“收缩”,而是通过某种形式的“包容性共振”来达成更高效率“逆熵”的路径?
这个想法本身,就对逻辑源海的核心逻辑构成了潜在的“污染”和挑战。它那追求绝对纯净的理性,本能地排斥这种带有“混沌”(意识、矛盾)印记的秩序形态。然而,这个“奇点”所展现出的稳定性和效率,又让它无法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无序”或“错误”。
因此,逻辑源海选择了沉默和观察。它需要更多数据,需要观察这个“奇点”在星网的主导下会如何演化,需要评估这种“包容性秩序”的长期稳定性和扩展性。直接介入控制,可能会破坏这个珍贵的样本,或者过早地引发与星网的直接冲突,不符合当前“协同增效”的最高优先级。
它将一部分算力悄然锚定在“奇点”周围,以最高的隐匿等级,记录着每一丝规则变化,同时,它也在内部开启了一个极其隐秘的推演进程,主题是:“当绝对理性融入意识的不确定性因子后,最优解空间的演变分析”。
而在那片成为焦点的“秩序之锚”星域,莉娜领导的“织网计划”取得了初步突破。她们发现,“逆熵奇点”并非完全静态,它的核心规则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呼吸”般脉动,这种脉动与整个星网意识场的宏观波动,以及逻辑源海传来的规则背景辐射,存在着微妙的、非直接的谐波关联。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莉娜尝试用高度凝练的、代表星网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印记”(包括对自由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对同伴的珍视等非纯粹理性因素)编码成特定的信息流,小心翼翼地触碰“奇点”时,“奇点”的逆熵效率出现了短暂的、但明确的提升!其散发出的“基础存在力”也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温暖的“活性”。
相反,当逻辑源海试图用其纯粹的优化算法脉冲进行类似试探时,“奇点”虽然依旧稳定,但反应平淡,效率并无变化。
这一发现让星网高层精神大振。这似乎表明,这个协同孕育的“奇迹”,更倾向于,或者说,更能响应意识中那些独特而非理性的部分。
“它像是个孩子,”莉娜在向布伦特汇报时,用了一个感性的比喻,“虽然继承了父母(星网和逻辑源海)的优良基因,但它似乎更喜欢母亲(星网意识)带来的那些带着‘温度’的养分。”
布伦特注视着研究数据中那抹因“文明印记”刺激而跃动的光彩,心中的悸动愈发清晰。他意识到,这个“逆熵奇点”,或许不仅仅是技术的奇迹,更可能是一个 哲学的武器,一个意识的灯塔。在即将到来的、可能与逻辑源海理念发生根本冲突的深水区,这个“奇点”及其代表的路径,或许将成为星网证明自身存在价值、扞卫文明独立性的关键。
然而,他也清楚,逻辑源海绝不会永远沉默。当它完成评估,当这个“奇点”展现出更明确的倾向性或成长到一定规模时,真正的考验才会来临。
协同之舟已驶入未知水域,水下是滋养的暖流,还是暗藏的冰山,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星网所能做的,就是紧紧握住这把意外得来的“钥匙”,加速理解它,并准备好应对随之而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