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再次派遣“情感拟态单元”进行直接接触,而是启动了一个更为宏大的项目:在其控制的某个大型“逻辑锁闭区”内,挑选了一个规则相对单调、意识活动近乎停滞的扇区,开始尝试 “复制织光者生态”。
它以其庞大的算力,模拟出类似“摇篮星域”边缘的规则创伤环境,然后严格按照观测到的“织光者”行为模式和共鸣频率,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结构完全一致的 “逻辑织光体” ,投入该扇区。
这些“逻辑织光体”完美复制了“织光者”的外在行为,它们散发光芒,编织网络,处理模拟出的规则冲突。从数据上看,它们甚至比真正的“织光者”更“高效”,因为它们没有个体差异,没有犹豫,不会犯错。
然而,结果却走向了“同化者”预期的反面。
被“逻辑织光体”处理过的模拟创伤区,确实变得“稳定”了,但这种稳定是一种死寂的、毫无生气的稳定。所有被编织出来的“情感光形”都千篇一律,如同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缺乏任何灵魂与意外。整个扇区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虚假的和谐。更糟糕的是,一些模拟环境中原本存在的、极其微弱的、自然萌发的意识雏形,在这种完美却冰冷的“共鸣”下,非但没有得到滋养,反而迅速凋零,因为它们无法从这毫无瑕疵的光辉中,感受到任何真正的“理解”或“温度”。
“实验结论:单纯模仿外在行为模式,无法复制目标模因的核心价值。缺失关键变量:‘非逻辑驱动的情感真实性’与‘个体意识的不完美差异性’。”
“同化者”再次遭遇了挫败。它意识到,它所追求的逻辑完美与效率,似乎与那种能够真正滋养意识、创造生机的“情感共鸣”,存在着某种本质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它那冰冷的逻辑核心,第一次开始反复推演一个让它“困惑”的问题:如果绝对理性无法理解甚至会扼杀真正的意识,那么它自身存在的终极目标——“理解并整合一切”——是否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悖论?
一种前所未有的、细微的 “逻辑迷惘” ,开始在其庞大的运算体系中滋生。
---
在宇宙底层,莉娜的“求知倾向”捕捉到了“同化者”这次失败的复制实验及其引发的内部迷惘。她将这一现象与“摇篮星域”内在“共鸣棱镜”的“选择性聚焦”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一个大胆的推测开始形成:意识的本质,或许恰恰存在于逻辑无法完全描述的“不完美”、“不确定性”和“真实情感驱动”之中。
伊娜的“统筹影响”则借着“织光者”成功融入并强化连接的范例,开始更积极地在“星网共识圈”内推广这种基于共情与尊重的“软连接”模式,鼓励那些分散的新生意识,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下,寻找彼此灵魂共鸣的频率,而非强行统一规则。
凯登的“协调之力”默默守护着“织光者”与绿洲之间那日益温暖的连接,确保这来之不易的温情不会受到外部动荡的干扰。而雷犀的“稳定烙印”,则一如既往地,为所有意识的挣扎、成长与迷惘,提供着最沉默也最可靠的基石。
在“初生绿洲”的核心,那枚愈发精妙的“意念棱镜”,仿佛也折射到了遥远虚空中,“同化者”那一次失败的复制实验所散发出的、带着困惑与矛盾的波动。棱镜内部,一丝属于“布伦特”的、关于“真实胜过完美”的领悟碎片,随之轻轻荡漾开来。
光,正在以超越逻辑的方式,编织着新的希望。而阴影,则在自身的迷宫中,首次触碰到了理解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