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科举(2 / 2)

怜舟沅宁小憩了片刻,醒来时案头已堆了几份奏折。有关注江南漕运的,有上书各地边防的的。她揉着眉心,一份份批阅。窗外天色依旧沉郁,像一块洗旧了的青灰色布幔。

太监轻手轻脚进来,换了她手边那杯早已冷透的茶。新沏的,热气袅袅上升,模糊了御案上镇纸的金龙纹路。她端起来,吹开浮叶,抿了一口,温度刚好,驱散了些许雨天的寒湿气。

“贡院那边,可有异常?”她像是随口一问。

“回陛下,一切平静。只是雨大,有几个老吏嘀咕怕试卷受潮,吴郎中已命人多备了火盆,远着号舍烘着,又加了油布遮掩。”小宫人回话谨慎。

话音刚落,一名内侍悄步进来,呈上一封密报。是贡院今日的情况汇总,重点提到了农桑科举子们的反应和几位表现出色者的名字。

怜舟沅宁快速浏览着,指尖在“田间土法”、“实操经验”等字眼上轻轻点过,唇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但很快又平复了。

“告诉吴梦榆、沈瑶,阅卷务必公允。若有争议,农桑科之卷,以‘切合实用’为首要。”她吩咐道,声音在空旷的殿里显得格外清晰。

“是。”内侍领命,无声退下。

待殿内又只余她一人,她并未立刻继续批阅。目光落在一份关于西北军粮调配的奏章上,心思却飘远了些许。这科举,何尝不是另一场无声的战役?笔尖厮杀,墨卷定终身,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她所选的路,注定艰难险阻。世家盘根错节,寒门嗷嗷待哺,她坐在这九五之尊的位置上,便注定要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局中,劈开一条新的道路。

她忽然想起很多年前,父君还在时,曾握着她的小手,在温暖的宫灯下,对着巨大的沙盘描绘九州舆图。他的声音总是那么温柔,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软糯腔调,可说出的字句却重若千钧:“幼妙,你看,这天下很大,人心比天下更大。将来若有可能,要让这土地上尽力活着的人,能少受些苦楚。

“陛下?”侍女茗雪的声音轻轻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

她端着一碟刚出炉、还冒着热气的糖糕进来,香甜的气息微微驱散了殿内的沉郁。

怜舟沅宁回神,放下茶盏,杯底碰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微一声“咔”。

“无事。”她重新拿起朱笔,蘸饱了墨,在那份军粮奏章上批下一个“准”字,笔锋凌厉,毫无迟疑。

暮色四合时,贡院沉重的的大门终于吱呀呀打开。

疲惫不堪的举子们鱼贯而出,神情各异,有的满面红光,有的萎靡不振,像被水泡过又晾干的咸菜。

宫中,烛火次第燃亮。

一名小太监手提食盒,匆匆穿过永巷,直往内阁值房而去。几位老臣仍在挑灯夜战,复核今日部分试卷。

昭宁殿内,怜舟沅宁终是批完了最后一本奏章。她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直的脖颈。絮棠近前请示是否传膳。

“送至后院偏殿。”她略作沉吟,“朕……还有事,需再去会一会那位贺公子。”

窗外的雨早已停歇,唯有檐角存蓄的雨水,兀自滴落。一声,接一声,缓慢而清晰,敲打着暮色降临前的岑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