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话引起了其他嘉宾的共鸣,有位嘉宾还主动问起江念熙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后续交流合作。江念初趁机把城郊小学的需求说了出来,没想到立刻有两位嘉宾表示愿意提供实验器材和志愿者支持。散场时,江念初手里多了好几张名片,笔记本上也记满了合作意向,她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充满了期待——原来一份小小的计划,只要带着真心和温度,就能吸引更多人一起参与。
傍晚六点,陈屿准时来接江念初。车子驶上回家的路,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云朵像被打翻的颜料,层层叠叠铺在天边。后座上,语安和语宁已经靠在一起睡着了,小脸上还带着白天的笑意;陈志鹏则捧着“三年计划”手册,在手机手电筒的光线下,一笔一划地在扉页上画着什么。
“在画什么呢?”江念初从后视镜里看着他,轻声问。陈志鹏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妈妈,我在画咱们一家人,还有小姨,还有李老师学校的小朋友们,我要把大家都画在计划里,这样你的计划就不会孤单了。”江念初的眼眶瞬间湿润,她回头看了一眼陈屿,发现他也红了眼眶,正悄悄用指腹擦着眼角。
回到家时,苏敏已经做好了一桌子菜,鸡汤在砂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香气弥漫了整个客厅。“回来啦?快洗手吃饭,我炖了三个小时的鸡汤,给念初补补身子。”苏敏接过江念初手里的包,又摸了摸她的脸,“看你累的,眼睛都红了,快坐下歇会儿。”江念初顺从地坐在沙发上,陈志鹏立刻把刚画好的“全家福计划图”递到她面前——纸上画着一圈人,江念初举着“三年计划”手册站在中间,陈屿在旁边开车,苏敏端着鸡汤,语安和语宁举着小旗子,江念熙则抱着一摞美术作品,最外围还画了几个陌生的小脑袋,陈志鹏说那是李老师学校的小朋友,“等活动的时候,他们就能加入我们啦”。
苏敏凑过来看了一眼,笑着说:“我们志鹏画得真好,把一家人的心思都画进去了。”她转身进厨房端菜,边走边说:“下午念熙给我打电话,说周末要带龙华小学的孩子们做的手工来,还说要教我用彩泥捏小机器人,说以后可以送给邻居家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喜欢上科技。”
吃饭时,苏敏不停给江念初夹菜,嘴里念叨着:“你这孩子,总是把自己逼得太紧,今天在电视上看到联盟大会的新闻,镜头扫到你的时候,我跟你爸都紧张得不行,生怕你忘词。”江念初笑着说:“妈,我怎么会忘词呢,台下有你们,还有孩子们,我就有底气了。”陈屿也跟着说:“以后别总熬夜改方案,有什么事咱们一起商量,我也能帮你分担点。”
晚上,孩子们睡熟后,江念初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台灯的光柔和地洒在纸上,她拿起笔,在“计划里不仅有目标,还有家人的牵挂”这句话我明白,计划的重量里,还有陌生人的信任;念熙的积极响应让我知道,这份重量会被家人一起分担;孩子们的期待和嘉宾们的支持,让这份重量变得更有意义——它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目标,而是一群人的希望。”
写完,她把笔记本放在“三年计划”手册旁边,又拿起手机给江念熙发消息:“周末回家的时候,咱们先跟爸妈说说活动方案的大致方向,你再把龙华小学的手工课案例跟李老师分享下,她肯定会有启发。对了,记得带几盒彩泥,咱们可以先试着做几个科技小模型,给孩子们打个样。”
江念熙很快回复:“没问题!我已经跟班上的几个小能手说好了,让他们周末也来帮忙出主意,孩子们的想法有时候比我们还新奇呢。对了,我还整理了一份‘女科学家故事集’,都是适合小学生读的,到时候可以发给李老师学校的孩子们,让她们有更多榜样。”
放下手机,江念初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万家灯火。晚风轻轻吹进来,带着夏夜的凉爽,她想起白天在会场听到的一句话:“真正有重量的计划,从来不是用来衡量目标的,而是用来承载人心的。”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名片,有李老师的,有教育机构嘉宾的,还有几个愿意提供志愿者支持的科技从业者的——这些名片,就像一颗颗星星,点缀在她的“三年计划”里,让原本冰冷的目标,变得温暖而明亮。
第二天一早,江念初先去眼镜店给父亲挑老花镜。店员热情地帮她推荐,她反复试戴了好几款,最后选了一副轻便的树脂镜架,镜片度数比之前深了50度,还特意让店员在镜腿上刻了父亲名字的首字母。“您真是孝顺,给父亲挑眼镜这么用心。”店员笑着说。江念初也笑了:“他总说看不清楚报纸,这次换了新眼镜,就能好好看我给他带的科技新闻了。”
从眼镜店出来,她又去文具店买了几盒彩泥和卡纸,还特意选了孩子们喜欢的亮色系——她想着周末和江念熙一起做模型时,能用这些材料做出更吸引孩子的作品。路过书店时,她还进去买了几本儿童科技绘本,打算送给李老师学校的孩子们,让她们在阅读中感受科技的乐趣。
下午,江念初去城郊小学找李老师。李老师听说她要来,特意提前在学校门口等她,还把她带到了三年级的教室。教室里的孩子们正在上自习,看到江念初,都好奇地抬起头,小声议论着“这就是江老师吗”。李老师笑着说:“孩子们听说你要来,都特别兴奋,昨天还有孩子问我‘江老师会不会带机器人来呀’。”
江念初把带来的绘本分给孩子们,看着他们拿到书后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她跟李老师详细了解了孩子们的年龄和兴趣,还参观了学校的科技教室——教室里的实验器材有些陈旧,但摆放得很整齐,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科技幻想画,画里有会飞的汽车、能治病的机器人,还有住在月球上的人类。
“这些都是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稚嫩,但能看出他们对科技的向往。”李老师骄傲地说,“就是很多女孩不敢下笔,总说‘我画得不好’‘我想不出来’,所以我特别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她们更自信一点。”江念初点点头:“放心,我和我妹妹已经初步想了几个活动方向,周末我们再一起细化,一定能让孩子们喜欢。”
离开城郊小学时,夕阳已经西下。江念初坐在车里,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心里充满了干劲。她拿出手机,给江念熙发了一段语音:“念熙,我今天去城郊小学了,孩子们特别可爱,学校的科技教室虽然简陋,但孩子们的作品特别棒。周末咱们可以多带点材料过去,跟孩子们一起做手工,说不定还能收集到更多好点子。”
江念熙很快回了语音,声音里满是期待:“好呀!我已经跟龙华小学的校长报备了,周末可以带几个学生代表一起去,让两个学校的孩子互相交流,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多火花。对了,我还联系了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她愿意免费教孩子们用废旧材料做科技手工,既环保又有意义。”
周六一大早,江念初就带着孩子们和准备好的材料回了父母家。刚进门,就看到江念熙已经到了,她身边还跟着两个背着画板的孩子,一个是她班上的语文课代表,一个是美术课上最有创意的小姑娘。“这是乐乐和朵朵,她们听说要帮小朋友设计科技活动,主动要求来帮忙。”江念熙笑着介绍。
乐乐和朵朵怯生生地跟江念初打招呼,然后就被语安和语宁拉着去看她们的“加油小旗子”了。陈志鹏则拉着江念熙的手,迫不及待地问:“小姨,你带美术作品了吗?我想看看小朋友画的火箭。”江念熙从包里拿出一摞画纸,递给陈志鹏:“你看,这都是我们班孩子画的‘未来科技’,有会飞的房子,有能净化海水的机器,还有这个,就是上次跟你妈妈说的小火箭。”
陈志鹏看着画纸上色彩鲜艳的火箭,眼睛都亮了,他小心翼翼地把画纸铺在桌子上,跟语安和语宁一起讨论:“你们看,这个火箭有三个窗户,里面肯定坐着宇航员,说不定还有女生宇航员呢!”语安点点头:“我以后也要当宇航员,我要坐着火箭去月亮上,看看嫦娥姐姐是不是真的在那里。”
客厅里,江念初和江念熙跟父母一起讨论活动方案。江念熙把自己整理的“科学+美术”融合课案例放在桌子上,说:“我觉得可以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听故事’,给孩子们讲女科学家的故事,让她们有榜样;第二个环节是‘做手工’,用彩泥或者废旧材料做科技模型,让她们动手实践;第三个环节是‘画梦想’,让她们把自己的科技梦想画下来,增强自信。”
江父点点头:“这个想法好,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我以前在工厂上班的时候,见过不少女技术员,她们一点不比男的差,我可以去给孩子们讲讲她们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女生也能在科技领域做出成绩。”江母也笑着说:“我可以帮孩子们准备手工材料,再给她们做些小点心,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里参加活动。”
江念初看着一家人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她拿出手机,给李老师发了个消息,把活动方案的大致方向告诉她,还附上了乐乐和朵朵画的科技作品。李老师很快回复:“太完美了!我已经跟学校领导报备了,下周末就可以举办活动,孩子们肯定会特别开心。”
周日,江念初和江念熙带着乐乐、朵朵,还有家里的孩子们一起去了城郊小学。李老师早就带着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在门口等候,看到她们来,孩子们都欢呼着围了上来,好奇地看着她们手里的材料包。“江老师,小姨!你们来啦!”一个小女孩大声喊着,手里还举着江念初上次送她的科技绘本。
活动开始后,江父先给孩子们讲了女科学家的故事,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到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时不时举手提问:“爷爷,女科学家是不是也要做很多实验呀?”“爷爷,我以后也能去太空吗?”江父耐心地回答每个孩子的问题,鼓励她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接下来是手工环节,江念熙和美术老师一起教孩子们用彩泥捏科技模型。乐乐和朵朵主动帮忙,教其他孩子怎么捏火箭、怎么捏机器人。语安和语宁也加入进来,跟孩子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给机器人捏个大大的脑袋,让它能记住很多故事。”“我们可以给火箭捏个彩色的尾巴,这样它飞起来的时候会更好看。”
陈志鹏则拿着“三年计划”手册,跟孩子们分享里面的内容:“这是我妈妈的计划,她想让更多女生喜欢上科技,就像今天这样,大家一起做手工,一起画梦想。”一个小女孩好奇地问:“那你妈妈的计划会成功吗?”陈志鹏用力点点头:“一定会的!因为有我们大家一起帮忙。”
最后是“画梦想”环节,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尽情描绘自己的科技梦想。有的孩子画了能治病的机器人,有的孩子画了会飞的汽车,还有的孩子画了能净化空气的机器。一个之前不敢参加科技课的小女孩,在江念初的鼓励下,画了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女生,手里拿着显微镜,旁边写着“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舍不得让江念初她们走,纷纷把自己做的手工和画的作品送给她们。李老师握着江念初的手,激动地说:“太谢谢您了,江老师!今天孩子们都特别开心,好多以前不敢说话的女孩,今天都主动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您不知道,那个画‘女科学家’的小女孩,以前连科技课都不敢进,今天却跟我说,以后要每天都上科技课。”
江念初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心里满是成就感。她拿出笔记本,在之前写的那句话个梦想的汇聚,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力量。”
回家的路上,孩子们都累得睡着了,江念熙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风景,笑着说:“姐,你看,咱们的计划不仅帮助了李老师学校的孩子们,还让乐乐和朵朵更有自信了,今天她们教其他孩子做手工的时候,特别认真。”江念初点点头:“是啊,这份计划就像一颗种子,不仅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科技的梦想,也在我们家人之间种下了温暖和力量。”
陈屿握着方向盘,回头看了一眼熟睡的孩子们,笑着说:“以后咱们可以把这个活动一直办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的计划里,会出现今天这些孩子的名字,她们会成为科技领域的新生力量,继续传递这份重量。”
江念初看着陈屿温柔的侧脸,又看了一眼放在副驾驶座上的“三年计划”手册,手册封面的“江念初”三个字,在夕阳的余晖里,显得格外温暖。她知道,这份计划的重量,还会继续增加,但每增加一分,就意味着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力量,多一个孩子的梦想被点亮——而这份重量,会成为她和家人,以及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最珍贵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