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科学课,江念熙还会给孩子们上“性别平等小课堂”。她给孩子们讲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讲王亚平在太空授课的经历;还让孩子们画“我未来想做的职业”,有的孩子画了女医生,有的画了男老师,有的画了女工程师。
9岁的张小雨画了一个穿着老师制服的女生,旁边写着“我想当老师”。江念熙问她:“为什么想当老师呀?”
张小雨低下头,小声说:“我妈妈说,女生最好的出路是嫁人,不让我读书。可是我想读书,想当老师,像你一样,教小朋友学知识,学本事。”
江念熙的心一酸,轻轻抱住她:“小雨,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你放心,只要你想当老师,姐姐一定会支持你,等你将来考上大学,还可以回来教这里的小朋友。”
张小雨抬起头,眼里含着泪,用力点头:“姐姐,我一定会努力的!我以后要跟你一样当老师,也来这里教小朋友!”
江念熙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好,我等你回来。”
支教的最后一天,江念熙带着孩子们做了“彩虹喷泉”实验——往瓶子里倒入小苏打和柠檬酸,再加入色素和洗洁精,瓶子里立刻冒出五颜六色的泡沫,像一座小小的彩虹喷泉。孩子们围着喷泉,笑着、跳着,有的还把自己的实验成果画下来,送给江念熙。
李小花送给她一幅画,上面画着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女生,手里拿着显微镜,旁边写着“谢谢江老师,我以后想当科学家”;王大壮送了她一个用树枝做的小篮子,里面装着他自己观察的虫子标本;张小雨则把自己画的“未来老师”贴在了江念熙的笔记本上。
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都来送她,有的拉着她的手,有的舍不得地哭了。张小雨跑过来,把一个橘子塞到她手里:“姐姐,这是我家树上结的橘子,你路上吃。你一定要记得,我会当老师的,我会回来的。”
江念熙点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上车后,从车窗里往外看,孩子们还站在路边,挥着手,直到车子消失在山路尽头。
回到深圳后,江念熙第一时间去找江念初,把支教的经历告诉了她。她拿出孩子们送的画和标本,眼里满是感动:“姐,你不知道,那些孩子多渴望知识。有了那些实验器材,他们终于能亲手做实验了,有的孩子说,这是他们最开心的一周。”
江念初笑着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是众筹的每一个人,给了孩子们这个机会。对了,王校长说,等下学期,他们想请我们机构的老师,远程给孩子们上科学课,你觉得怎么样?”
“太好了!”江念熙立刻答应,“我可以负责协调,还可以把‘性别平等小课堂’继续下去,让更多孩子知道,梦想不分性别,只要努力,就能实现。”
接下来的日子,江念初和江念熙开始筹备远程科学课。江念初组织机构里的老师,每人准备一堂趣味科学课,有的教孩子们做简易机器人,有的教他们观察星空,有的教他们了解人体结构;江念熙则负责跟王校长对接,确定上课时间和设备,还把孩子们的实验视频收集起来,做成了一个短片,发布在了众筹平台上,感谢所有捐款的人。
短片里,孩子们拿着实验器材,认真地做着实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容,觉得这钱花得值。希望这些器材,能成为他们梦想的种子,让他们将来能走得更远。”
江念初看着这条评论,想起了父亲江哲说过的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她知道,这次众筹和支教,只是点燃了一把小小的火,但只要这把火能一直烧下去,就能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未来。
晚上,江念初和江念熙一起给王校长打电话,商量远程课的细节。电话里,王校长说:“最近有很多孩子跟我说,想好好学习,将来考去深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的孩子还说,想当科学家、当老师,回来建设家乡。”
挂了电话,姐妹俩相视一笑。江念初看着窗外的夜景,心里充满了希望——她仿佛看到,几年后,李小花拿着显微镜,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张小雨站在讲台上,给乡村的孩子上课;王大壮则成了一名工程师,帮村里修起了公路。
而这一切的开始,只是一次小小的众筹,一批实验器材,一周的支教。但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也让“平等”和“希望”的理念,在大山深处扎下了根。
江念初在笔记本上写下:“众筹的不是钱,是对孩子的期待;支教的不是课,是对梦想的守护。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会有更多孩子,能挣脱偏见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笔记本上,照亮了上面的字迹,也照亮了姐妹俩心中的信念——她们会继续做下去,用自己的力量,为更多孩子搭建通往梦想的桥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相信,无论出身在哪里,无论性别是什么,都能拥有追求梦想的权利,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