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提案那天,江念熙抱着厚厚的材料袋,深吸了一口气,走进了校长办公室。校长正在批改文件,看到她进来,笑着放下笔:“念熙老师,今天来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校长,我想跟您汇报一下关于冬季长跑的调研情况,还写了一份调整提案。”江念熙把材料袋里的问卷数据、学生画作、提案文档一一递过去,“最近发现班上女生跑操请假率很高,我做了调研,发现有几个核心问题,也想了一些调整方案,您看看。”
校长拿起材料,先是翻了翻问卷数据表格,又仔细看了看彩印的学生画作,最后认真读起了提案文档。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江念熙站在一旁,心里有点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攥着衣角——她不知道这份提案能不能被认可,毕竟调整跑操方式涉及全校,需要协调的事情很多。
几分钟后,校长抬起头,眼里满是认可的神色,他把提案放在桌上,指了指上面的数据和画作:“念熙老师,你这提案做得太扎实了!不是凭空提建议,而是带着具体的数据、学生的真实感受来的,有理有据,让人没法反驳。之前也有几个老师反映过女生跑操请假多的问题,但都只是口头说,没有这么细致的调研,所以一直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江念熙听到这话,心里一下子松了口气,紧绷的肩膀也放松下来:“校长,我也是看着孩子们跑不动时的样子,觉得心疼。咱们学校搞冬季长跑,初衷是为了让孩子们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要是因为强度不合适、时间不合理,让孩子们觉得累、觉得怕,甚至不想运动,反而违背了初衷。”
校长点点头,拿起笔在提案上签了字,字迹有力:“你说得很对,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个提案我批了,下周就提交给校委会讨论,争取尽快落实。你是班主任兼美术老师,能把观察学生的细致劲儿用到教学管理上,很难得,也很可贵。”
从校长办公室出来,江念熙刚走到走廊,就遇到了隔壁班的数学老师张老师。张老师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念熙,我听说你写了个冬季长跑调整的提案?我们班女生也总跟我抱怨跑不动,说早上太冷,要是真能调整,孩子们肯定开心坏了!”
江念熙笑着回应:“希望能尽快落实,到时候咱们再看看效果。”说话时,她心里满是暖意——原来,自己的观察和努力,不仅能帮到自己班的学生,还能帮到更多孩子。她想起苏晓在美术课上说的话,想起李萌萌捂着肚子的样子,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一周后,校委会正式通过了江念熙的提案,决定在全校推行调整后的跑操方案。方案推行的第一天,江念熙特意提前半小时来到操场,想看看孩子们的反应。
下午2点,阳光正好,金色的光线洒在塑胶跑道上,暖洋洋的。三年级(4)班的女生穿着粉色的运动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跑道上。体育委员喊完口号,她们慢慢跑了起来,速度比以前慢了一些,没人催促,也没人掉队。江念熙站在跑道边,看到苏晓跑在队伍中间,小脸上带着笑,还时不时和旁边的同学说几句话,不再是之前落单的样子。
跑完3圈后,女生们笑着跑到跑道旁的温水桶边,拿起纸杯接水喝,有的还互相递纸巾擦汗,没有一个人捂着肚子皱眉,也没有一个人说冷。李萌萌喝完水,跑到江念熙身边,仰着小脸说:“江老师,今天跑操一点都不累,还很暖和!”
当天下午的美术课,江念熙又让学生画“我眼里的冬季长跑”。这次,教室里不再是安静的沙沙声,而是时不时传来笑声和讨论声。
苏晓的画纸上,画了个扎着马尾辫的小人,张开双臂笑着奔跑,旁边画了个大大的太阳,太阳周围还有几只小鸟,跑道旁画了几朵小花,她在画纸下方写了一行工整的字:“今天跑操好开心,我能跟上大家啦!还喝到了温水,一点都不冷!”
李萌萌画的是一群女生手拉手跑步的样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旁边备注着:“跑3圈一点都不肚子疼,热身的时候活动了腿,很舒服!”
江念熙看着这些充满阳光的画作,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姐姐之前说的“你还是这么会观察”,忽然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最幸运的事情,不是教出多少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需求,然后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帮他们解决问题——就像这次调整冬季长跑方案,看似只是改了跑操的时间、圈数和热身环节,却让孩子们重新爱上了运动,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这大概就是教育里最温暖、最动人的“发现”吧。
那天放学后,江念熙收到了校长发来的微信:“念熙老师,调整后的跑操方案推行效果很好,各年级反馈都不错,女生请假率明显下降,很多孩子说现在喜欢跑操了。校委会决定,把你的提案整理成正式文档,发给区里其他学校参考,让更多孩子受益。”
她拿着手机,站在夕阳下的跑道旁,看着学生们在操场上追逐打闹,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晚风吹过,带着一丝暖意,她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原来,教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不是生硬的规定,而是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停下来细致观察他们的需求,然后用一点点的改变,让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走得更轻松、更快乐、更温暖。
后来,在一次美术课上,江念熙又带学生做了“我的运动小建议”手账。孩子们用彩笔在卡纸上写下了五花八门的想法:有的孩子画了个戴着耳机跑步的小人,建议“跑操时能放轻松的儿歌,跟着节奏跑更有劲儿”;有的孩子在跑道旁画了一排向日葵,写着“想在跑道边种点小花,跑起来能看到漂亮的花,心情会变好”;还有孩子画了个小小的“能量补给站”,建议“跑完能吃一颗糖,补充能量”。
江念熙把这些手账一本本收起来,指尖拂过孩子们稚嫩的字迹和鲜艳的图画,心里满是感动。她特意把“种小花”的建议单独记下来,第二天就找了负责校园绿化的师傅——师傅笑着说:“这想法好啊!明年春天,咱们就在跑道旁种点矮牵牛,颜色多,好养活,孩子们肯定喜欢。”
跑操方案调整后的第二个月,学校举办了“冬季迷你运动会”,其中有个项目是“亲子跑”,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跑3圈跑道。江念熙班上的女生几乎都报了名,苏晓还拉着妈妈一起参加。比赛那天,苏晓牵着妈妈的手,跑得很稳,虽然没拿到名次,却笑得格外开心。冲过终点线时,她特意跑到江念熙身边,举着手里的纪念奖牌说:“江老师,我跑下来啦!一点都不累!”
江念熙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你真棒!以后要不要试试报名参加长跑比赛呀?”苏晓眼睛一亮,用力点头:“要!我还要跟同学们一起跑!”
那天下午,江念熙在办公室整理学生的运动会照片,校长路过,看到她桌上的手账和照片,笑着说:“念熙老师,你看,一个小小的跑操调整,不仅让孩子们爱上了运动,还带动了亲子互动,这就是教育的连锁反应啊。”
江念熙抬头笑了笑,心里忽然明白:教育就像跑操,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同一个节奏,也不是所有季节都适合用同一种方式。作为老师,既要像冬季的阳光,给孩子温暖的陪伴;也要像精准的跑操方案,根据孩子的需求调整方向。不需要多么宏大的举措,有时候,一个细心的观察、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在孩子心里种下热爱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跑道上,跑得轻松、跑得快乐、跑得充满力量。
又到了大课间,江念熙站在三楼走廊,看着跑道上的孩子们。女生们排着队,跟着轻快的音乐慢慢跑,阳光洒在她们身上,像镀了一层金边;男生们则在另一组跑道上,跑得活力十足,偶尔还会朝着女生的队伍挥手。跑道旁的温水桶冒着淡淡的热气,几个刚跑完的孩子正围着接水,笑声顺着风飘过来,落在江念熙的耳朵里,格外动听。
她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发了条朋友圈,配文:“教育的美好,藏在每一个‘看见’孩子的瞬间里。”很快,评论区里就热闹起来,有同事点赞,有家长留言:“谢谢江老师,现在孩子每天都盼着跑操!”
江念熙放下手机,目光重新落回跑道。初冬的风依旧带着寒意,但此刻,她的心里却满是温暖。她知道,这只是教育路上的一个小起点,未来还会有更多“跑道上的发现”,而她会一直带着这份细心和耐心,陪着孩子们,在成长的跑道上,一步一步,慢慢跑,细细感受每一份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成长喜悦。
就像跑道旁即将在春天绽放的花种,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开出最绚烂的花;而那些被看见、被理解、被呵护的孩子,也会在教育的阳光下,长成最美好的模样。这,就是江念熙作为一名老师,最珍视、也最想坚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