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风裹着寒意,掠过龙华第一小学的塑胶跑道,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又迅速消散在教学楼之间。上午大课间的铃声刚落,三楼走廊的栏杆边,江念熙握着班级考勤本的手指微微收紧,目光却像系了线似的,紧紧追着跑道上分散的学生。作为三年级(4)班的“三职老师”——语文老师、班主任兼美术老师,课间观察学生状态早已成了她的习惯:谁课间总闷在教室看书,谁和同学闹了小矛盾,谁最近精神头不足,她都能从细微处察觉。可最近两周,一个异常现象让她心里的疑虑像受潮的棉絮,越攒越沉:班上女生的冬季长跑请假条,在办公桌的一角堆成了小丘,每张纸条上的字迹稚嫩,理由却大同小异——“跑不动”“头晕”“怕冷”。
“江老师!江老师!”清脆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班长林乐乐抱着一叠浅蓝色的请假条,小短腿跑得飞快,额角还沾着细密的汗珠。她把纸条递到江念熙面前,眉头拧成了小疙瘩:“这是今天的请假条,又有三个女生说跑不动,想在教室休息。以前春天跑操的时候,大家都抢着站前排,怎么一到冬天,女生们就都不爱跑了呀?”
江念熙接过纸条,指尖轻轻划过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冬季长跑强度太大,跑完肚子疼”“风刮得脸疼,跑起来头晕”,心里的疑问又深了一层。她低头看了眼手机里的课程表,下午第三节是美术课,原本计划带学生画“运动中的我”,让大家用画笔捕捉跳绳、打球时的动态。可此刻,看着手里的请假条,一个新想法突然冒了出来:“乐乐,下午美术课咱们换个主题好不好?就画‘我眼里的冬季长跑’,让大家把跑操时的感受、看到的画面都画出来,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舒服的,都可以画。”
林乐乐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好呀!这样大家肯定有好多话想画!”说完又想起什么,补充道,“那我去跟班上同学说一声,让大家准备好彩笔!”看着小姑娘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江念熙靠在栏杆上,再次望向跑道——男生们正追着跑着,偶尔还互相推搡打闹,女生们则大多落在后面,有的缩着肩膀慢慢走,有的干脆停在路边,等着队伍折返。初冬的阳光淡淡的,落在她们身上,却没多少暖意。
下午的美术课,教室里安静得只剩画笔划过画纸的沙沙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彩笔掉落的轻响。江念熙拿着调色盘,装作巡回指导的样子,脚步放得很轻,目光却重点落在女生的画纸上。
第三组的李萌萌,在画纸中央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人,双手捂着肚子蹲在跑道边,小人的脸被涂成了浅灰色,旁边用红色彩笔写着一行小字:“跑两圈就肚子疼,像有小石子在肚子里滚。”江念熙蹲下来,轻声问:“萌萌,每次跑操都会肚子疼吗?”李萌萌点点头,声音小小的:“嗯,尤其是早上跑的时候,风一吹更疼。”
第二组的赵雨桐,画的是灰蒙蒙的天空,跑道被涂成了暗蓝色,几个缩着肩膀的小人在跑道上挪动,每个人的头顶都飘着一朵小乌云,旁边备注着:“风太大了,跑起来像被小刀子割脸,耳朵也冻得疼,不想跑。”
最让江念熙在意的,是坐在最后一排的苏晓。小姑娘平时很安静,画画却很有灵气。此刻,她的画纸上只画了一条空荡荡的跑道,跑道尽头是一群模糊的男生背影,而画纸背面,用铅笔轻轻写了一行小字:“想跟男生一起跑,可他们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只能慢慢走,走着走着就落单了。”
江念熙把这些画作和请假条小心翼翼地收进文件夹,指尖拂过画纸上稚嫩的线条,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揪了一下。放学后,办公室里的同事陆续离开,她留在座位上,打开电脑里的班级考勤表,开始逐一统计数据。表格里的数字像一个个小锤子,敲打着她的想法:近一个月,班级冬季长跑请假总人次达42次,其中女生38次,请假率高达38%;而男生仅8次,请假率12%。
“只是因为冷或者跑不动吗?”江念熙对着电脑屏幕皱眉,上周陪跑时的感受突然涌上心头——学校规定冬季长跑全校统一跑4圈,每圈400米,男生要求8分钟内完成,女生虽没明确时限,但要跟着大部队跑,速度一点不慢。她今年26岁,平时也有运动习惯,跑下来都觉得胸口发闷、呼吸急促,更别说十来岁的小姑娘了。或许,问题不只是“冷”,还有“强度”和“节奏”。
第二天一早,江念熙提前半小时到学校,把昨晚设计好的问卷打印出来。问卷上的问题很简单,只有三道:“你觉得冬季长跑的强度怎么样?(A.太轻松 b.刚好 c.有点累 d.太累了跑不动)”“跑操时最不舒服的是什么?(可多选:A.冷 b.跟不上别人 c.肚子疼\/头晕 d.其他______)”“你希望怎么调整跑操方式?(自由填写)”
利用兼任另外三个班美术老师的便利,她在上课前花十分钟,分别走进三年级(1)班、(2)班和(3)班的教室。“同学们,江老师想跟大家做个小调查,关于冬季长跑的,你们怎么想就怎么填,不用怕,也不用写名字。”她笑着举起问卷,“填得认真的同学,等会儿美术课可以多领一张闪光卡纸哦!”
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不到一节课的时间,300份问卷就全部收了回来。江念熙抱着沉甸甸的问卷,心里既期待又紧张——她隐约觉得,这些问卷会帮她找到答案。
晚上,江念熙趴在书桌上,台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把问卷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逐份统计结果,笔尖在笔记本上不停滑动。越统计,她心里的答案越清晰:
女生组数据里,72%的人选择了“d.太累了跑不动”,其中65%的人在第二题勾选了“b.跟不上别人”,备注里大多写着“男生跑得太快,跟着跑喘不过气”“大部队速度太快,想慢一点却怕掉队”;58%的女生勾选了“A.冷”,备注里提到“早上跑操时气温太低,跑完鼻子不通气,容易感冒”“手和耳朵冻得疼,跑起来没力气”;还有43%的女生在第三题建议“少跑两圈”“分男生女生跑”“下午跑,早上太冷”。
而男生组数据里,68%的人选择了“b.刚好”或“A.太轻松”,只有15%的人选择“d.太累了跑不动”,对跑操时间和强度的抱怨也少得多。
“原来如此。”江念熙放下笔,长长舒了口气。她把这些数据整理成表格,又用手机拍下女生的画作,存在电脑里,开始撰写提案。提案的开头,她写下了自己的观察:“近期发现三年级女生冬季长跑请假率显着高于男生,经问卷调研和学生画作反馈,发现核心问题集中在‘强度不匹配’‘时段不合理’‘缺乏个性化调整’三点……”
“提案不能只说问题,必须有具体的调整方案,不然就是空架子。”江念熙咬着笔杆,目光落在书桌上的一幅旧画——那是上个月带学生画的“四季跑道”,有个学生在画冬天的跑道时,特意画了个大大的太阳,旁边写着“冬天下午的太阳最暖和,跑起来不冷”。这句话突然点醒了她,她立刻在提案里加上“分时段跑”的建议:将跑操时间从早上7点50分(此时气温最低,通常在0-3c),调整为下午2点课后服务前(此时气温回升至8-10c,阳光充足);同时按性别调整强度,男生保持4圈400米,女生减为3圈400米,且不规定完成时限,以“跑后不头晕、不腹痛、心情轻松”为标准。
写好初稿后,江念熙反复读了三遍,心里还是有点没底。她想起姐姐江念初——上个月刚接手父亲的教育机构,常年和中小学对接课程设计、体育活动策划,比自己更懂学校的实际运作和执行难点。她拿起手机,给江念初发了条微信:“姐,我写了个调整冬季长跑的提案,想让你帮忙看看。你对学校的情况熟,能不能帮我补点细节,避免考虑不周全?”
半小时后,江念初就拎着一袋水果,出现在江念熙的住处。“快给我看看,我们江老师的‘教育调研成果’。”江念初笑着坐在沙发上,接过妹妹递来的问卷数据、学生画作和提案初稿,认真地翻看起来。
她的目光在“分时段跑”那部分停了下来,手指轻轻点了点纸面:“这个想法很好,避开低温时段是关键,但你有没有考虑过下午的课程安排?比如有些班级下午第一节是体育课,要是课后服务前跑操,学生刚上完体育课,再跑3圈,体力可能跟不上,反而容易受伤。”
江念熙愣了一下,拍了下额头:“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光顾着看气温了,忘了课程冲突。”
“别急,咱们可以细化一下。”江念初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表格,“比如把跑操时间分成两个批次:下午没有体育课的班级,2点跑;有体育课的班级,改到上午10点大课间,那时气温也回升到5c左右了,比早上暖和,而且离体育课有间隔,体力能恢复。这样既避开了低温,又不跟课程冲突。”
江念熙赶紧拿出笔记本记下,笔尖飞快地滑动:“对!这样就合理多了。还有,我是不是该加上‘跑前热身’的建议?之前有女生说跑完腿抽筋,我问了体育老师,说可能是热身不充分导致的。”
江念初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不愧是当班主任的,观察得就是细。可以在提案里加一条,要求跑操前必须增加5分钟热身环节,比如活动手腕脚腕、弓步压腿、快走一圈,让身体先热起来,减少抽筋、腹痛的情况。另外,冬天干燥,跑完容易口渴,学校现在只有教学楼里有饮水机,跑操时离得远,不方便。可以建议学校在操场跑道旁放两个温水桶,配一次性纸杯,让学生跑完能及时喝到温水,补充水分。”
听着姐姐的补充,江念熙的提案框架越来越清晰,心里的底气也足了。她连夜修改提案,在“具体调整方案”里新增了“分批次跑操”“强化跑前热身”“增设温水补给”三个细节,还根据三年级的课程表,做了一份“各班级跑操时间安排表”,标注清楚哪个班在哪个时段跑,避免混乱。
第二天打印提案时,江念熙特意把苏晓、李萌萌等学生的画作彩印出来,贴在提案的末尾,每张画旁边都标注着学生的真实反馈,比如“苏晓,三年级(4)班:‘想跟大家一起跑,但跟不上男生速度’”“李萌萌,三年级(4)班:‘跑两圈肚子疼,希望能慢一点’”。她觉得,这些稚嫩的画作和文字,比冰冷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它们能让看到提案的人,真正感受到孩子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