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周六上午,龙华市教育局的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三十多位家长围着长桌,面前摆着笔记本和笔,目光都集中在前方的投影幕布上——江哲站在幕布旁,手里握着激光笔,正逐页讲解“家长性别教育培训课”的课件,幕布上“避免用‘男生要坚强’‘女生要文静’贴标签”的标题格外醒目,下方还配着两张对比图:左边是皱眉拒绝哭泣的男孩,右边是被要求放下玩具车的女孩,画面里的委屈让不少家长悄悄皱起了眉。
“各位家长,咱们先做个小调查,”江哲放下激光笔,目光扫过全场,“有没有人跟孩子说过‘男生要勇敢,不能哭’‘女生要文静,别疯跑’这类话?如果有,麻烦举手示意一下。”
话音刚落,大半家长都犹豫着举起了手。坐在前排的一位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江校长,我经常跟我女儿说‘女孩子要坐有坐相,别跟男孩子一样爬树’,总觉得女孩子就该文静点。”旁边的一位爸爸也点头:“我儿子上次摔了一跤哭了,我跟他说‘男子汉大丈夫,哭什么哭’,现在想想,他那时候才六岁,哭不是很正常吗?”
江哲点点头,没有直接评判,而是切换到下一张PPT,上面是一组数据:“这是我们之前在三所学校做的调查,有72%的男孩表示‘不敢在家人面前哭,怕被说不勇敢’,有68%的女孩说‘想报足球社,却被家长说太野’。这些看似平常的‘提醒’,其实都是在给孩子贴性别标签,慢慢会让他们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他指着幕布上的案例,声音温和却有力:“去年我们学校有个男生,特别喜欢画画,却不敢让爸爸知道,因为爸爸总说‘男生学画画没出息,不如去学篮球’。后来孩子偷偷把画藏在书包里,被爸爸发现后还挨了骂,那段时间孩子变得特别自卑,连上课都不敢举手发言。直到我们跟家长沟通,爸爸才意识到自己的错,现在不仅支持孩子画画,还会陪他去看画展。”
台下的家长们小声议论起来,刚才举手的妈妈轻轻叹了口气:“原来我一直都在给孩子贴标签,我女儿上次说想学家电维修,我还跟她说‘那是男生做的事,你学这个干嘛’,现在想想,真是不该啊。”
“是啊,”旁边的一位奶奶接过话,“我孙子喜欢玩娃娃,他妈妈总说‘那是女孩子玩的,快扔了’,孩子现在都不敢在我们面前玩玩具了。”
江哲等议论声渐渐平息,继续说道:“性别标签就像无形的枷锁,会限制孩子的兴趣和成长。咱们家长要做的,不是告诉孩子‘男生该怎么样’‘女生该怎么样’,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支持他们的爱好。比如孩子喜欢画画,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该鼓励;孩子想玩玩具,不管是汽车还是娃娃,都该让他们玩。”
他切换到下一张PPT,上面列着“家长常见误区”:
1. “男生要坚强,不能哭”——忽略孩子的情绪需求;
2. “女生要文静,别疯闹”——限制孩子的行为自由;
3. “男生学理科,女生学文科”——固化孩子的学科选择;
4. “家务是妈妈的事,男生不用做”——强化性别分工偏见。
“尤其是最后一点,”江哲特意停顿了一下,“很多家庭里,爸爸很少做家务,还会跟孩子说‘男生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家务不用管’,这不仅会让孩子觉得‘家务是女生的事’,还会让他们不懂得体谅妈妈的辛苦。上次我们学校有个孩子跟我说‘我爸爸从来都不洗碗,还说洗碗是妈妈的活’,你们看,孩子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偏见。”
这时,坐在中间的一位爸爸举起了手,脸上带着几分困惑:“江校长,我有个问题。我儿子今年八岁,特别喜欢跟女孩子一起玩跳皮筋,说话也轻声细语的,我总说他‘不像男孩’,还让他多跟男生一起踢足球,是不是我错了?”
江哲肯定地点点头,语气诚恳:“您确实错了。‘像不像男孩’‘像不像女孩’,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孩子的性格、爱好,跟性别没有关系。喜欢跳皮筋不是女生的专利,说话轻声细语也不是缺点,只要孩子开心、健康,就不该用‘像不像男孩’来评判他。您让他多踢足球没问题,但不该否定他喜欢跳皮筋的爱好,更不该说他‘不像男孩’,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那位爸爸若有所思地坐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江哲继续说道:“咱们家长要学会用‘孩子的样子’来看待孩子,而不是用‘性别的样子’。比如孩子哭了,别先说‘男生不能哭’,而是问他‘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跟爸爸妈妈说说’;孩子想报兴趣班,别先看‘是不是男生该学的’,而是问他‘你喜欢吗,想不想坚持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无偏见的环境里成长,才能勇敢地做自己。”
培训课过半,江哲组织家长们分组讨论“如何避免性别标签”。家长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困惑——有的妈妈说“以后再也不说女儿‘别爬树’,只要她注意安全就好”;有的爸爸说“我要跟儿子说‘哭不是丢人的事,有情绪可以跟爸爸说’”;还有的奶奶说“我要跟孙子妈妈说,别阻止孩子玩娃娃,玩娃娃也能学会照顾人”。
江哲走在各组之间,偶尔停下来参与讨论,解答家长的疑问。当走到最后一组时,一位穿蓝色外套的爸爸举手提问:“江校长,我之前总觉得‘家务是老婆的事’,很少帮她做家务,还跟儿子说‘男生不用干这些’。听了您的课,我才知道这也是性别偏见。我想知道,我现在改还来得及吗?该怎么跟老婆和儿子道歉呢?”
江哲笑着点头:“当然来得及!改变从来都不晚。您可以先跟老婆说‘以前我总觉得家务是你的事,忽略了你的辛苦,以后咱们一起做家务’,然后跟儿子说‘爸爸之前说男生不用做家务是错的,家务是全家人的事,咱们一起帮妈妈分担’。最重要的是,要说到做到,比如今天回家就主动洗碗、打扫卫生,让老婆和儿子看到您的改变。”
那位爸爸用力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回家洗碗、道歉”,眼里满是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