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建议更有说服力,念熙还特意采访了几位有跨性别活动经验的同学。初三的学长林宇平时喜欢手工,还加入了学校的陶艺社团,他说:“一开始社团里只有我一个男生,挺别扭的,但后来跟女生一起讨论陶艺设计,发现她们的想法特别细腻,我也能分享我的立体造型思路,现在我们社团的作品还拿过区里的奖呢!”初二的学姐苏瑶是学校足球队唯一的女生,她笑着说:“刚开始男生确实不太愿意传球给我,但我每天放学后加练,慢慢跟上了他们的节奏,现在他们都愿意跟我一组,还说我‘跑位特别准’。”
念熙把这些采访内容和试点反馈整理进方案,周一早上,她带着厚厚的调研报告和建议方案,走进了德育处王主任的办公室。“王主任,您看这份调研数据,手工课和足球课的性别参与率差得特别大,很多同学不是没兴趣,是怕被嘲笑。我们社团想建议在活动课上搞‘混合分组’,让男生女生一起参与,打破性别壁垒。”
王主任认真翻看报告,时不时点头:“你们观察得很细致,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之前有家长反映,孩子想报足球课,却因为是女生不敢去;还有男生想学生手工,又怕被同学说‘娘娘腔’。你们的‘混合分组’建议很具体,我觉得可以先在初一的活动课试点,看看效果。”
得到王主任的支持后,念熙和社团成员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先给初一的6个班级做了“性别与兴趣”的主题分享,播放了之前试点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告诉同学们:“喜欢手工不是女生的专利,喜欢足球也不是男生的专属,兴趣没有性别之分,一起参与才能更有趣。”
手工课的李老师率先响应,在下周的课程里,她不再按性别安排座位,而是让同学们自由组队,还设置了“立体手工合作任务”——每组需要用彩纸和木棍,共同制作一个“校园模型”。一开始,男生们有些拘谨,但看到女生们主动邀请他们帮忙搭建教学楼的框架,也慢慢放开了手脚。有个男生擅长用木棍搭建结构,帮小组快速完成了模型的主体;女生们则负责装饰,用彩纸剪出窗户和绿植,最后完成的模型还被放在了学校的展示柜里。
足球课的张教练也调整了分组方式,不再按性别分队,而是按“速度+控球能力”混合分组,还设置了“男女搭档传球”的小游戏——每队必须有男生和女生,需要互相配合完成10次传球才能得分。一开始,有男生觉得“女生传球太慢”,但在游戏中,他们发现女生的传球更精准,能帮球队避开对方的拦截;女生们也在男生的鼓励下,慢慢敢带球跑了,有个女生还在最后一场小比赛中,成功助攻男生进球。
两周后的跟踪调研显示,初一手工课的男生参与率从原来的20%提升到了45%,足球课的女生参与率从15%提升到了35%。很多同学在反馈中说:“跟男生一起做手工,能学到不一样的搭建技巧”“跟女生一起踢足球,感觉更轻松,不用总想着赢”。手工课的李老师笑着跟念熙说:“现在有男生主动问下次手工课能不能学陶艺,还有女生说想尝试做木工,效果比我预想的好太多了!”
念熙把试点成果整理成报告,在全校的班主任会议上做了分享。很多老师都表示愿意尝试“混合分组”,比如绘画课的老师计划搞“创意合作绘画”,让男生女生一起完成一幅主题画;编程课的老师准备设置“小组编程任务”,鼓励女生加入男生的编程小组,互相学习。
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上,念熙看着新统计的活动参与率表格,脸上露出了笑容——手工课的男生人数增加到了15人,足球课的女生人数增加到了12人,虽然还没完全平衡,但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陈阳拿着一张刚收到的问卷,兴奋地说:“你看,有男生写‘下次想报名陶艺课,跟女生一起学拉坯’;还有女生写‘想参加篮球课,跟男生一起练投篮’!”
念熙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混合分组不是要强迫大家参与不喜欢的活动,而是要打破‘性别该做什么’的偏见,让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她想起调研时遇到的一个初一男生,原本因为怕被嘲笑不敢学手工,现在却能自信地跟女生一起讨论折纸技巧;还有那个一开始不敢踢足球的女生,现在已经能在球场上跟男生一起奔跑——这些小小的改变,正是她做调研的意义所在。
放学路上,念熙和陈阳、张萌一起走在校园里,看到手工课的展示柜前围了不少同学,有男生在讨论模型的搭建技巧,有女生在分享折纸的方法;操场那边,足球课的同学们还在分组练习,男生女生互相传球,笑声传遍了整个操场。
“下次我们可以把‘混合分组’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学校,让更多同学受益。”张萌笑着说。念熙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我们还可以做更深入的调研,看看其他学校的活动性别参与率,一起推广这个方法。说不定以后,手工课和足球课上,再也不会有‘男生多’‘女生多’的区别,大家都是因为喜欢才参与。”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校园里的玉兰花悄悄绽放,空气里满是春天的气息。念熙想起自己刚开始做调研时的忐忑,担心建议不被接受,担心改变难以实现,可现在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她知道,只要坚持做对的事,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也能慢慢打破性别偏见,让校园变得更包容、更平等。
回到家,念熙把调研报告和试点成果整理好,放进了社团的“性别平等实践档案”里。她在封面上写下:“每一次小小的尝试,都在为平等铺路。校园活动里的性别参与差,不是无法改变的难题,而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用包容和理解,为每个同学打开更多可能。”
窗外的星星渐渐亮了起来,念熙坐在书桌前,开始构思下一次的调研计划——她想调查“校园职务的性别分布”,看看是否存在“女生多当文艺委员、男生多当体育委员”的情况,再提出更公平的选拔建议。她知道,性别平等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像这次的调研一样,发现问题、提出方法、勇敢尝试,就一定能让更多同学感受到平等的力量,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