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一位穿深蓝色衬衫的爸爸举起手,语气有些纠结:“念初同学,我家儿子刚上初一,性格有点软,总喜欢跟女生一起跳皮筋、聊漫画,班里有同学说他‘娘娘腔’,他回来后躲在房间里哭,说不想上学了。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骂他‘没骨气’吧,怕他更自卑;顺着他说‘别理别人’吧,又怕他以后总被欺负,你有什么建议吗?”
“叔叔,您千万别骂孩子‘没骨气’,”念初立刻摇头,语气格外坚定,“初中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您的一句否定,可能会让他记很久。我建议您先抱着他说‘儿子,爸爸知道你委屈,那些说你的同学不对,跳皮筋、聊漫画不是女生的专利,男生喜欢也很正常’——先接纳他的情绪,比什么都重要。”
她顿了顿,继续说:“然后您可以跟他说‘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看漫画,还收藏了很多漫画书呢’,用自己的经历拉近距离;再跟他说‘以后要是有人再说你,你可以笑着说“我喜欢的事,跟你没关系”,要是他们还欺负你,就告诉爸爸,爸爸陪你一起找老师沟通’。另外,您也可以跟班主任聊一聊,比如请老师在班会课上组织一次‘兴趣没有性别之分’的小讨论,让同学们知道,喜欢什么、性格怎么样,跟性别没关系——这样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发力,孩子会慢慢找回自信的。”
那位爸爸听得很认真,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写个不停,脸上的纠结渐渐散去,多了几分释然。念初看着他,想起自己在深圳师范大学学的“儿童心理学”课程——老师说“教育的本质是看见孩子,而不是用标签定义孩子”,现在她终于明白,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未来的教师,更适用于每一位家长。
PPT切换到最后一页,标题是“给初中部家长的3个实用建议”,背景是深圳师范大学的校训“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旁边配着念初手写的小字:“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希望每一个初中孩子,都能不被性别标签束缚,自由成长。”
“第一个建议,让孩子自主选择‘日常小事物’。”念初指着屏幕上的第一条,“比如买文具时,别先说‘男生该用黑色、蓝色笔’‘女生该用粉色、紫色笔’,让他们选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买衣服时,别规定‘男生只能穿运动服’‘女生必须穿裙子’,要是女儿喜欢穿裤子,儿子喜欢穿浅色系,就顺着他们的心意——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孩子知道‘我的喜好很重要,不用因为性别妥协’。我初中时想买一个浅紫色的书包,我妈妈一开始说‘女生背紫色太娇气,不如买黑色耐脏’,后来我跟她说‘背着喜欢的书包上学,我每天都会更开心’,妈妈就同意了。那个书包陪我度过了整个初中,直到现在,我还把它放在衣柜里,因为它不仅是个书包,更是妈妈尊重我选择的证明。”
“第二个建议,用‘具体行为’代替‘性别评价’。”念初举了个例子,“要是孩子考了好成绩,别说‘女生就是细心,所以语文考得好’‘男生就是聪明,所以数学学得好’,而是说‘你这次作文的细节写得特别生动,肯定花了很多心思’‘这道数学难题你研究了半小时,这种坚持特别棒’;要是孩子帮家里做事,别说‘女生就该会收拾房间’‘男生就该有力气搬东西’,而是说‘你把书桌摆得整整齐齐,太能干了’‘你帮妈妈搬米袋,很有担当’。这样的评价,能让孩子知道,您认可的是他的努力和行为,不是他的性别——这对孩子建立自信特别重要。”
“第三个建议,陪孩子看‘打破性别标签’的书籍或纪录片。”念初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书单,投影在屏幕上,“比如《威廉的洋娃娃》,讲的是男生威廉想要洋娃娃,最后得到爸爸支持的故事;还有《女生也能当科学家》,里面收录了屠呦呦、何泽慧等女科学家的故事;纪录片的话,推荐《男孩女孩都一样》,记录了不同国家的孩子如何摆脱性别束缚,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我初中时,妈妈每周都会陪我看一本这样的书,看完后我们会聊‘你觉得故事里的人做得对吗’‘要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现在我在深圳师范大学学教育,才明白那些聊天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我心里种下了‘性别平等’的种子——让孩子从小知道‘性别不是限制’,比什么都重要。”
分享接近尾声时,念初拿起桌上的《家庭性别教育小贴士》,笑着说:“这是我结合深圳师范大学的课程知识和自己的初中经历,整理的小贴士,里面有很多具体的场景和对话示例,比如‘孩子说“男生不能哭”怎么办’‘同学嘲笑孩子的兴趣时怎么回应’,叔叔阿姨们可以带回去看看,要是有疑问,也可以加我的微信,我会尽量帮大家解答。”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是敷衍的礼貌性鼓掌,而是带着认可和感谢的掌声。有几位家长站起来,主动走到讲台旁,有的跟念初道谢,有的请教具体的教育问题,还有位妈妈握着念初的手说:“念初同学,你讲得太实在了,比我们听的那些专家讲座有用多了——毕竟你刚从初中走过来,更懂孩子们的心思,也更懂我们家长的焦虑。”
念初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说:“阿姨,其实我也是在学习。现在在深圳师范大学,我们老师常说‘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理解’。我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些,也是希望能帮家长们多了解一点孩子的想法,少给他们贴一些标签——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该被‘男生该怎么样’‘女生该怎么样’的框架困住。”
离开阶梯教室时,阳光已经变得温暖起来。念初回头看了一眼,看到家长们还在热烈地讨论,有的在互相传阅《家庭性别教育小贴士》,有的在交换联系方式,准备以后继续交流。她想起自己在深圳师范大学的入学申请书上写的话:“我想成为一名老师,不是因为安稳,而是因为我知道,一个小小的肯定,一句温暖的鼓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
现在她觉得,或许自己不用等到成为正式老师的那天——今天,站在初中部的讲台上,跟家长们分享“反性别标签”的心得,也是在为孩子们的成长“撑伞”。回家的路上,念初给深圳师范大学的班主任发了条消息,说自己今天去初中母校做了分享,没想到反响这么好。班主任很快回复:“念初,这就是教育的意义——用你的经历照亮别人,用你的理解温暖别人。继续加油,未来你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念初看着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她抬头看向天空,阳光正好,风里带着桂花的香气——她想起自己的初中生活,想起妈妈支持她学物理、跳街舞的样子,想起那些没有被标签束缚的快乐时光。她知道,自己今天做的事虽然小,但只要能让一个家长改变想法,让一个孩子少受一点标签的困扰,就很有意义。
未来,她还想组织更多这样的分享会,不仅在实验中学,还想在深圳的其他初中,甚至想跟深圳师范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发起“反性别标签”的志愿项目,让更多家长和孩子知道:性别从来不是限制,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只跟自己有关。就像深圳师范大学的校训说的那样,“立德树人”的第一步,就是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尊重每个孩子的选择——这,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