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晨光透过实验中学初中部阶梯教室的玻璃窗,在浅灰色地砖上投下细碎的光斑。19岁的江念初抱着一摞淡蓝色讲义站在讲台旁,白衬衫袖口轻轻挽起,露出纤细的手腕。她指尖拂过讲义封面,上面“给初中部家长:别让性别标签困住孩子的成长”几个字,是用黑色钢笔写的,旁边画了个背着书包、笑意明朗的卡通小人,既透着深师大师范生的沉稳,又藏着对学弟学妹的亲切感。
台下坐着五十多位家长,大多是初一、初二学生的父母,有的手里攥着笔记本,有的悄悄翻看着提前发的《家庭性别教育小贴士》,还有人拿出手机,准备记录重点。空气中没有严肃的说教感,反而带着一种“学姐和家长聊心里话”的轻松氛围——毕竟,站在台上的不是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而是刚从初中走过来、如今就读于深圳师范大学的“过来人”。
“各位叔叔阿姨,大家好,我是江念初,现在是深圳师范大学初等教育专业的大一学生,也是实验中学初中部2022届的毕业生。”念初深吸一口气,打开PPT,屏幕上瞬间跳出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个初一男生坐在书桌前,正专注地给布娃娃缝米白色小围裙;旁边的初二女生蹲在地上,手里拿着螺丝刀,认真组装着银色的机械模型。阳光落在他们肩头,男生的睫毛上沾着细碎的绒毛,女生的额角渗着汗珠,两人的眼神里满是对喜好的热忱。
“这是我上个月回社区托管班做义工时拍的,”念初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教室,清晰又温和,“男生叫小宇,是初一学生,他说缝娃娃是想给刚上幼儿园的妹妹做生日礼物,还说‘要缝得漂亮点,让妹妹在幼儿园不怯生’;女生叫朵朵,读初二,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像屠呦呦先生一样的科学家,组装模型是为了锻炼动手能力。可当时有位奶奶路过,小声跟身边人说‘初一男生玩针线太娘了,不像个小伙子’;还有位爸爸说‘女生学机械多折腾,不如把心思放在语文英语上,以后当个老师多安稳’。”
台下的家长们瞬间安静下来,有几位轻轻点头——显然,这样的话,他们或多或少也说过,或是听过身边人说过。念初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笑着继续说:“其实我读初中时,也听过太多类似的话。比如初二上学期,我因为喜欢物理,想参加学校的科创小组,有同学说‘女生学物理到后面肯定跟不上,别浪费名额’;我爸爸的同事还跟他说‘女孩子读师范挺好,以后当老师安稳,别让她总琢磨那些“男生才喜欢”的科创项目’。”
她顿了顿,指尖轻轻点了点PPT,切换到下一页——标题是“初中孩子逃不开的‘隐形性别标签’”,学习标签旁是一本翻开的书,兴趣标签旁是一支画笔,性格标签旁是一颗跳动的心脏。
“作为从实验中学初中部走出来、现在又在深圳师范大学学教育的学生,我特别清楚初中阶段的重要性——这是孩子从‘被动接受安排’到‘主动探索自我’的过渡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在意别人的眼光,也容易被外界的评价影响。而这些‘性别标签’,就像无形的小石子,总在不经意间绊住他们的脚步。”念初指着“学习标签”那条,继续分享,“我读初二时,同桌是个女生,数学成绩稳居年级前十,每次考试都比我高几分。可她妈妈总跟她说‘女生学数学后劲不足,初二能保持就好,别太拼,免得后面累垮了’。后来她真的慢慢放松了,课上不再主动举手问问题,课后也不再刷数学题,中考时数学成绩比平时掉了二十分,最后没能考上她心仪的重点高中。”
“还有我初中同班的男生小远,”念初的语气多了几分惋惜,“他语文特别好,写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年级传阅,还拿过区里的作文比赛一等奖。可他爸爸总说‘男生要把重心放在理科上,语文好顶什么用?以后考大学选专业,理科才能选到好就业的’。结果小远渐渐不写作文了,甚至故意在语文考试时写得潦草,最后高考时,他的语文成绩拖了后腿,没能考上想去的中文系。现在他跟我聊天时还说‘挺后悔当时没坚持自己喜欢的事,要是当初爸爸没那么说,我说不定现在也在学中文’。”
台下有位穿米色外套的妈妈轻轻举起手,声音有点犹豫:“念初同学,我家女儿刚上初一,数学确实有点吃力,上次月考排在班级中下游。我总跟她说‘女生学数学本来就比男生难,别着急,尽力就好’,现在听你这么说,是不是我反而给她找了‘不努力’的借口?”
“阿姨,您能意识到这一点特别好。”念初立刻回应,语气里没有丝毫指责,反而满是理解,“我初中时数学也有过瓶颈期,第一次月考只考了78分,当时我妈妈没说‘女生学数学难’,而是陪我一起把错题抄在错题本上,一道一道分析‘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计算粗心’。她跟我说‘念初,学科没有性别之分,你喜欢物理,说明你逻辑思维不差,数学只要找对方法,肯定能跟上’。后来我每天放学花20分钟做基础题,周末跟老师请教解题思路,期末就考到了92分。其实孩子不怕暂时学不好,就怕家长用‘性别’给他们的‘学不好’找理由——您换种说法,比如‘咱们一起看看这道题错在哪,妈妈相信你能慢慢学好’,孩子反而会更有冲劲。”
那位妈妈认真地点点头,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旁边几位家长也跟着点头,显然认可这个说法。念初继续往下讲,指向“兴趣标签”那条:“除了学习,兴趣上的性别标签更常见。我读初一的时候,喜欢跳街舞,每次放学都会去舞蹈室练一个小时。有次家长会后,有位妈妈跟我妈妈说‘女孩子跳街舞太野了,不如让她学芭蕾,培养气质,以后当个舞蹈老师也体面’;我们班有个男生喜欢手工,会用黏土捏出各种小动物,还会缝小钱包,他妈妈却觉得‘初中男生学手工没出息,该去学篮球、编程,锻炼阳刚之气’。”
“可兴趣对初中孩子来说,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让他们放松’的问题。”念初的语气变得格外认真,“那个喜欢手工的男生,后来不敢在家人面前做手工了,只能在课本空白处偷偷捏黏土,上课经常走神,成绩也从班级前十掉到了二十名。我当时没听别人的话,坚持跳街舞,每次练完一身汗,反而觉得学习压力小了很多,晚上写作业也更专注。后来中考前,我还靠街舞特长,拿到了学校的‘艺术加分’——您看,看似‘没用’的兴趣,说不定会成为孩子的加分项。”
她笑着举了个自己身边的例子:“我现在在深圳师范大学,有个室友是潮汕人,她初中时喜欢研究茶艺,每天放学都跟着爷爷泡茶、识茶。当时有亲戚说‘女孩子学茶艺没前途,不如学英语’,可她爸爸支持她,还帮她报了茶艺兴趣班。现在她不仅是学校茶艺社的社长,还在准备‘茶文化进校园’的志愿项目,以后想当一名会教茶艺的语文老师——您看,兴趣从来没有‘性别对错’,能让孩子在忙碌的初中生活里找到快乐,就是最好的意义。”
PPT切换到“性格标签”那条时,念初的声音软了些:“比起学习和兴趣,性格上的标签更伤人,因为它否定的是孩子本身。我初中时,有次因为考试失利,躲在走廊的角落里哭,有位老师路过,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都上初二了,女生还这么娇气,要坚强点’;我们班有个男生叫林浩,性格特别文静,下课不喜欢打闹,总喜欢泡在图书馆看书,班里有同学给他起外号‘小姑娘’,还说‘你怎么不像个男生’。”
“其实初中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敏感又细腻,”念初的眼神里满是共情,“男生也会难过,也会想流泪;女生也可以活泼,也可以喜欢冒险。林浩当时因为这个外号,整整一个月都不敢去图书馆,还故意装作喜欢打篮球,结果每天都过得很不开心。直到他妈妈发现了,跟他说‘你喜欢看书不是错,安静也是一种好性格,不用为了别人的眼光改变自己’,他才慢慢找回自信,现在考上了中山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业,还说‘要做一个能帮更多人找到好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