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掌心的刺 > 第239章 家长抗议信

第239章 家长抗议信(2 / 2)

“当然不会。”江哲笑了笑,打开课程大纲投影在屏幕上——第一节课“认识性别:我们为什么会有‘男生该怎么样、女生该怎么样’的想法”;第二节课“兴趣与性别:喜欢什么,跟性别没关系”;第三节课“情绪与性别:男生也可以哭,女生也可以坚强”;第四节课“职业与性别:医生、幼师、工程师,都可以是我的选择”;第五节课“尊重与理解:如何看待跟自己‘不一样’的人”。

他指着大纲,一一解释:“我们不会教孩子‘反抗家长’,而是教他们‘表达自己’。比如第一节课,我们会让孩子画‘我心中的男生女生’,然后一起讨论‘这些想法是从哪里来的’;第二节课,我们会让孩子分享‘我喜欢的事,别人说不适合我的性别’,然后一起想‘怎么跟家长沟通我的想法’。上周张雅就在课上说,她想跟妈妈聊‘为什么不能学生物’,我们还一起帮她想了怎么说——后来她妈妈跟我说,孩子跟她聊的时候很认真,她也第一次知道,孩子是真的喜欢生物,不是‘一时兴起’。”

旁边的张先生看着课程大纲,眉头渐渐舒展开:“那……这门课会占用很多时间吗?我家孩子周末要补数学,怕没时间来。”

“我们的选修课每周只有一节,每次45分钟,安排在周日下午,不会跟主流学科补习冲突。”江哲补充道,“而且我们还会给家长发‘课后沟通指南’,比如‘这周孩子学了“情绪与性别”,您可以跟孩子聊聊“最近有没有难过的事”,不用急着让他“坚强”,先听他说说’——这门课不只是给孩子上的,也是给家长的一次机会,让我们一起学着‘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

坐在后排的李女士突然站起来,声音带着点激动:“江校,这门课我家孩子要报!之前是我太固执了,总觉得‘女生该怎么样’,以后我也想跟着听听,学学怎么跟孩子沟通。”

她的话像一颗石子,激起了连锁反应。旁边的几位家长也纷纷点头:“我家孩子之前说想上这门课,我没同意,现在看来是我错了,也报一个吧。”“江校,之前联名抗议是我们没了解清楚,对不起啊,以后我们支持这门课。”

张先生看着手里的抗议信,突然把它揉成一团,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笑着说:“江校,算我一个,我也想听听这门课,看看怎么跟我家小子沟通——之前总说他‘不像男生’,现在想想,他开心才最重要。”

江哲看着家长们脸上的释然,心里突然暖暖的。他想起昨晚林晚星跟他说的“家长们不是反对你,是怕孩子走弯路”,现在终于明白了——家长们的“抵制”,其实是“担忧”;他们的“不理解”,只是需要一个“了解”的机会。

他从西装内袋里拿出那份皱巴巴的抗议信,展开后笑着说:“各位家长,这份抗议信我带来了,不是要批评谁,是想跟大家一起,把它变成‘支持信’。如果大家觉得这门课有意义,愿意支持,我们可以一起在后面签上名字——以后这门课办得怎么样,也需要大家的监督和建议,我们一起帮孩子把这门‘成长课’上好。”

王女士第一个走上来,拿起笔在抗议信的背面签下自己的名字:“我先签,以后我会多跟孩子聊聊她喜欢的生物,也会跟其他家长说说这门课的好处。”张先生跟着走上来,一笔一划地签上名字:“我也签,以后我不会再逼孩子学编程了,他想当幼师,我会支持他。”

家长们一个个走上来签名,原本皱巴巴的抗议信,背面很快写满了名字,墨迹里带着真诚的温度。江哲看着这张纸,突然想起林晚星笔记本里的一句话:“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是帮他们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会议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家长们的脸上,也洒在江哲手里的纸上。一位妈妈走的时候,还跟江哲说:“江校,下周的选修课,我能跟孩子一起听吗?我也想听听,怎么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当然欢迎,我们的课,随时欢迎家长来旁听。”江哲笑着点头,看着家长们陆续离开,心里满是欣慰。小陈走过来,笑着说:“江校,没想到这么顺利,之前我还担心会吵起来呢。”

江哲拿起桌上的资料,里面夹着逸晨画的小太阳,他轻轻摸了摸,说:“其实家长们跟我们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只要我们把道理讲清楚,把真心摆出来,他们总会理解的——毕竟,没有哪个家长,愿意看到孩子因为‘性别’,放弃自己的喜欢,隐藏自己的情绪。”

他走到窗边,看着家长们的身影消失在街道尽头,手里的纸页还带着余温。远处的香樟树在夕阳下摇曳,像在为这场“和解”鼓掌。江哲知道,这门选修课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多家长需要“沟通”,还有很多孩子需要“看见”,但他有信心——就像林晚星从电子厂走到讲台,就像张雅从“怕学理科”到坚定梦想,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更多人明白:性别不该是枷锁,成长不该有模板,每个孩子,都该有权利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晚,江哲把签满名字的“抗议信变支持信”贴在了机构的公告栏上,旁边还附上了选修课的课程大纲和学生案例。9岁的逸晨和念熙看到了,逸晨拉着江哲的手说:“爸爸,以后我也能去听这门课吗?我想告诉大家,我喜欢绣东西,不是‘女生才做的事’。”念熙也跟着点头:“我也想去,我想跟大家说,我喜欢踢足球,女生也可以踢得很好。”

江哲蹲下来,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笑着说:“当然可以,下周爸爸带你们去听,让你们跟哥哥姐姐们一起,说说自己喜欢的事。”

林晚星站在一旁,看着父子三人的身影,手里拿着刚炖好的汤,眼里满是温柔。她知道,江哲的这门课,不只是在教孩子,也是在教家长,更是在一点点改变着“性别该怎么样”的刻板印象——就像她当年靠自己走出电子厂,现在,他们一家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帮更多孩子走出“性别”的困境,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公告栏上的纸页在晚风里轻轻晃动,上面的名字和文字,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机构的走廊,也照亮了无数孩子“成为自己”的路。江哲看着这一切,心里突然生出一股力量——他知道,只要坚持下去,这门课会帮助更多孩子,会让更多家长理解,性别平等不是“口号”,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笑着说“我喜欢这个,我想成为这样的人”,而不用加上一句“可是,别人说这不适合我的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