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掌心的刺 > 第128章 论文答辩

第128章 论文答辩(2 / 2)

林晚星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她从容地回答:“李老师,我承认个人经历具有特殊性,但在我回老家采访时发现,我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表姐林招娣、同事王丽,还有村里其他几位女性,都有类似的‘辍学进厂—渴望读书’的经历。我在论文中也引用了《中国农村女性教育发展报告》的数据:1997年,我国农村女性初中辍学率高达38%,其中70%以上的辍学女孩选择进厂务工。这说明我的个人经历,其实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教育的普遍困境。而且,我在论文中不仅用了个人经历,还结合了案例访谈和文献数据,三者相互印证,能保证研究的代表性。”

李教授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接下来,林晚星需要回避,评委老师开始讨论她的论文。她走出答辩室,江哲立刻迎上来:“怎么样?老师问的问题难不难?”林晚星摇了摇头,却还是忍不住紧张:“不知道老师们会不会觉得我的论文太‘个人化’,毕竟很多内容都是我的经历。”“不会的,”江哲笑着安慰她,“李教授之前就说过,你的论文最珍贵的地方就是‘真实’,那些个人经历,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大约20分钟后,答辩秘书叫林晚星重新进入答辩室。五位评委老师坐在她面前,李教授首先开口:“林晚星同学,经过我们的讨论,一致认为你的毕业论文达到了优秀论文的标准。你的论文有三个突出优点:第一,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聚焦1990年代末农村女性教育困境,补充了现有研究的空白;第二,研究方法新颖,将个人经历与案例访谈、文献研究相结合,让论文既有学术深度,又有人文温度;第三,论证充分,你提供的1997年工作日记、汇款单、访谈录音等实物资料,让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

李教授顿了顿,继续说:“尤其难得的是,你的论文不仅分析了困境,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突围路径,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一致同意,你的毕业论文答辩顺利通过,建议授予‘优秀毕业论文’称号。”

听到“顺利通过”和“优秀毕业论文”的瞬间,林晚星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她想起1997年在电子厂宿舍偷偷背单词的深夜,想起2001年重返校园时的忐忑,想起这两个月来熬夜改论文的日子,所有的辛苦和委屈,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谢谢各位老师!”她深深鞠躬,声音哽咽,“这篇论文不仅是我的学业总结,更是对那些在农村女性教育困境中挣扎过的女孩的致敬。我以后会继续关注这个领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农村女孩。”

答辩结束后,林晚星走出答辩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暖洋洋的。李教授追了出来,拍了拍她的肩膀:“晚星,你的论文写得很好,尤其是对1997年电子厂岁月的描写,让我很受触动。我年轻时也去过农村支教,知道农村女性教育的艰难。你能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做这样有温度的研究,很难得。以后有什么研究计划,随时可以找我聊。”

江哲也笑着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束向日葵:“恭喜你!这是给你的‘毕业礼物’,像你一样,永远向着阳光。”林晚星接过向日葵,花瓣上还带着露珠,映着她的笑脸。“谢谢你,”她看着江哲,眼里满是感激,“要是没有你帮我整理资料、修改论文,我肯定走不到今天。”

中午,林晚星和江哲、李教授一起去学校附近的餐馆吃饭。饭桌上,李教授还在不停地夸赞她的论文:“现在很多学生的论文都写得很空洞,要么堆砌理论,要么数据造假,但你的论文不一样,每一个字都透着真诚。你把自己的经历写进去,不是为了卖惨,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农村女性教育的真实困境,这种人文关怀,比任何学术奖项都重要。”

林晚星听着李教授的话,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自己写论文时的初衷——不是为了拿优秀,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听到农村女孩的声音,让那些像表姐林招娣、同事王丽一样的女性,她们的故事能被看见、被记住。现在,她做到了。

下午,林晚星给老家的王丽打了电话,也给表姐林招娣发了视频。“招娣姐,我的论文答辩通过了,还拿了优秀!”她兴奋地说,“论文里写了咱们1997年一起进厂的日子,老师们都说很真实。”视频里,招娣姐笑着擦了擦眼泪:“太好了!晚星,你真是咱们村的骄傲!当年我没读完书,现在看到你这么有出息,比我自己成功还开心。”王丽也在电话里说:“晚星,谢谢你还记得我们的故事。以后你要是回老家,一定要来我家吃饭,我给你做你爱吃的腊肉。”

晚上,林晚星回到出租屋,把毕业论文的装订本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架上,旁边摆着1997年的电子厂工作证、1998年的成人高考准考证,还有今天答辩时评委老师的评语。她打开电脑,写下了一篇日记:

“2023年6月15日,我的毕业论文答辩顺利通过,还获得了优秀。这篇关于农村女性教育困境的论文,写了我1997年的电子厂岁月,写了招娣姐、王丽的故事,也写了无数农村女孩对教育的渴望。

谢谢李教授的指导,谢谢江哲的陪伴,谢谢招娣姐、王丽愿意分享她们的故事。这篇论文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以后,我会继续关注农村女性教育,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更多女孩,让她们知道,就算身处困境,只要不放弃读书,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1997年那个提着行李箱离开家的女孩,一定不会想到,6年后的今天,她能站在大学的答辩室里,用自己的故事为农村女性教育发声。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初心,在教师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做一盏灯,照亮更多女孩的路。”

写完日记,林晚星看着窗外的夜景,深圳的灯火璀璨,像无数双明亮的眼睛。她知道,这场答辩的顺利通过,不仅是对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她会带着这份荣誉和责任,继续走下去,用文字、用行动,为农村女性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像她一样的女孩,能拥有选择教育、选择梦想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