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掌心的刺 > 第127章 大学毕业论文

第127章 大学毕业论文(2 / 2)

林晚星把王丽的话认真记在笔记本上,又问起招娣姐的情况。王丽说:“招娣在电子厂干到2005年,后来回老家嫁了人,现在在县城开了个服装店。去年同学聚会,她还说呢,当年要是能继续读书,说不定也能像你一样当老师。她现在把女儿送到市里最好的私立学校,每年花好几万,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女儿读好书。”

那天下午,林晚星还采访了村里的老支书。老支书回忆起1997年的情况,无奈地说:“那时候村里穷,很多家庭供不起两个孩子读书,大多会让女孩辍学。电子厂来招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想让女孩去,觉得能挣钱补贴家用。晚星啊,你当年偷偷从电子厂跑回去读书,村里好多人都不理解,说你‘傻’,现在看来,是你走对了路。”

回到深圳后,林晚星把收集到的案例和自己1997年的经历整理成文字,融入到毕业论文里。她在论文中写道:“1990年代末的农村女性教育困境,是经济贫困、传统观念、社会潮流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当‘进厂务工’成为农村女孩的‘生存选择’,教育便成了奢侈品。但从自身经历和采访案例中可以看出,困境并非不可突破——个体对教育的渴望、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后来社会对农村女性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都能成为突围的力量。”

在撰写“突围路径”部分时,林晚星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三个具体建议:一是挖掘1990年代末以来农村女性教育的“个体抗争案例”,用真实故事打破“农村女孩只能进厂务工”的刻板印象;二是建立农村女性教育“代际帮扶”机制,让像她一样从农村走出来的女性,回到家乡分享经历,激励更多女孩坚持读书;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价值普及”,让父母明白,女孩接受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也能为家庭和社会创造长远价值。她还在论文里提到了自己的打算:“毕业后,我想利用假期组织‘电子厂女工成长分享会’,邀请有过辍学务工经历、后来重新读书的女性,给农村女孩讲自己的故事,帮她们树立‘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心。”

论文撰写的过程并不顺利,有好几次,林晚星因为回忆起1997年电子厂的辛苦日子而写不下去——她想起自己第一次用烙铁烫伤手指时的疼痛,想起深夜在宿舍偷偷背单词被工头训斥“不务正业”时的委屈,眼泪掉在键盘上,晕开了文字。每当这时,江哲都会默默陪在她身边,给她泡一杯热牛奶,帮她整理1997年的旧照片和工作日记,或者只是安静地坐着,等她平复情绪。“别着急,慢慢写。”江哲总会说,“你的故事里藏着很多农村女孩的影子,写出来,就能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的挣扎和渴望,这很有意义。”

5月底,毕业论文初稿终于完成。林晚星把初稿交给李教授,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几天后,李教授把她叫到办公室,手里拿着她的论文,眼里满是赞许:“晚星,你的论文写得非常好!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1997年那个时代特有的案例支撑,尤其是结合你在电子厂的经历,特别有感染力。很多研究农村女性教育的论文都缺乏时代细节,而你的论文里,流水线的工作场景、汇款单的金额、当时的社会观念,都让研究变得鲜活起来,这很难得。”

得到李教授的认可,林晚星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接下来的日子,她根据李教授的建议,反复修改论文,补充1997年农村教育支出与电子厂工资水平的对比数据,调整语言表述,把论文打磨得更加完善。江哲也帮她一起检查,指出其中的逻辑漏洞、错别字,甚至帮她设计了“1997-2023年农村女性教育机会变化”的折线图,让研究更直观。

6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的日子到了。站在答辩席上,看着台下的评委老师,林晚星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自己的研究:“我的选题‘农村女性教育困境与突围路径研究’,源于我1997年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十六岁,被迫辍学去市里的电子厂上班,每天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四个小时,却始终没放弃读书的念头。后来我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大学,又考上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老师。所以我想通过这个研究,让更多人关注1990年代末以来农村女性的教育困境,也为那些还在迷茫中的农村女孩,提供一些突围的思路……”

在讲述案例部分时,林晚星提到了1997年电子厂的流水线、招娣姐的木箱、王丽的小卖部,也提到了自己当年在宿舍偷偷看书的日子。台下的评委老师都听得很认真,有几位老师还拿出笔记本记录。答辩结束后,评委主席笑着说:“你的论文很有价值,不仅有学术深度,还有浓厚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从你1997年的经历里,我们看到了农村女性教育的艰难历程,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

最终,林晚星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拿到答辩结果那天,她第一时间给王丽打了电话,也给招娣姐发了消息,告诉她们自己的论文写了1997年的故事,还获得了优秀。王丽在电话里笑着说:“太好了!咱们当年在电子厂受的苦,终于有人知道了!以后肯定会有更多女孩不用走咱们的老路!”招娣姐也回复她:“晚星,谢谢你还记得1997年的我。你的论文,就像给那些还在迷茫的农村女孩点亮了一盏灯,告诉她们,就算走了弯路,也能重新回到读书的路上。”

晚上,林晚星和江哲一起去吃火锅,庆祝论文答辩成功。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前,林晚星看着窗外的灯火,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1997年那个提着行李箱离开家的女孩,想起在电子厂宿舍偷偷背单词的自己,想起撰写毕业论文时的挣扎,而现在,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能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更多人。

“以后,我还要写更多关于1990年代末农村女性教育的文章,做更多相关的研究。”林晚星看着江哲,眼里满是坚定,“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农村女孩对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因为进厂务工的潮流而消失;也想让更多农村女孩知道,就算像我一样在1997年走了弯路,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江哲笑着点头,给她夹了一筷子她爱吃的毛肚:“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你。”

回到家后,林晚星把毕业论文打印出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文件夹里,旁边还放着1997年的电子厂工作证和高中招生简章。她看着封面上的题目“农村女性教育困境与突围路径研究”,又想起了1997年那个夏天,招娣姐塞给她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知道,这篇论文不仅是她大学四年的总结,更是对1997年那个迷茫女孩的回应——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带着这份对农村女性教育的关注和热爱,在教师的岗位上继续努力,用自己的力量,为更多女孩点亮希望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