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凌云看向陈默和李参将,“我们自己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而且要更快!”
“南天门计划的优先级,高于一切!”
压力转化为了更强大的动力。整个吕宋体系,在“国公”光环的笼罩下,反而更加内敛和专注,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那场与时间、也与大明无声的竞赛之中。
格物院深处,新材料实验室灯火通明。那第一次电解得到的少量粗铝被视若珍宝,团队正在疯狂地优化电解槽设计、寻找更廉价的助熔剂、研究提高电流效率的方法。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意味着未来飞行器能减重一克,航程能增加一米。
内燃机项目组则在与爆震、润滑、冷却等一系列难题搏斗。那台能运转一个时辰的原型机被反复拆解、分析、改进。材料司根据他们的需求,拼命研发更耐高温高压的气缸材料和活塞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人口的迁徙、土地的开发、资源的整合在以更高的效率进行。新越州广袤的平原上,建立在标准化和机械化基础上的大型农场开始显现雏形,为日益增长的工业人口提供着粮食保障。苍梧大陆在“秩序之锚”的持续净化下,可供开发和定居的安全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了新的资源产地和战略纵深。
李参将麾下的新军,换装速度进一步加快。基于成熟燧发枪技术改进的“永乐二式”步枪开始批量装备,虽然距离后装线膛枪还有差距,但在射速和可靠性上已远超明军制式装备。以蒸汽拖拉机为底盘改装的、覆盖轻质钢板的“铁甲车”也开始进行小规模战术演练,虽然笨拙且故障率高,但那钢铁身躯和无视寻常弓弩箭矢的防御力,已展现出陆战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静默的狂奔。吕宋像一头潜入深海的巨鲸,表面波澜不惊,水下却积蓄着搅动大洋的力量。
没有人高声宣战,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但一条无形的战线已然拉开。这条战线,在格物院的实验室里,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在移民开拓的荒野中,也在两大势力决策者的脑海里。
朱棣试图用传统的权术和名器来束缚和同化这头巨兽。
而凌云,则带领着吕宋,坚定地沿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埋头狂奔,试图在枷锁收紧之前,挣脱引力,冲向那片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星空。
荣誉,成了激励也是束缚;竞争,转入了地下却更加激烈。
五年倒计时的指针,在无声中,坚定地向下一个刻度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