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却显得异常平静。他深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这正是对手希望看到的。
“他们用的是阳谋。” 凌云对聚集而来的核心幕僚们分析道,“借‘审议’之名,行政击之实。若陛下允准,则‘格物’之事必然受阻,我等手脚被缚;若陛下不允,他们便可借此攻讦陛下偏听偏信,堵塞言路。无论哪种结果,都对‘圣主’有利。”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陈默忧心忡忡地问道,技术的世界他游刃有余,但朝堂的弯弯绕绕让他感到无力。
“等。” 凌云只回了一个字。
“等?”众人不解。
“等陛下的态度,等马公公的消息,也等……我们自己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凌云目光深邃,“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徒劳。我们要让陛下看到,‘格物’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强盛!”
他加快了吕宋各项建设的步伐,尤其是电力应用的推广和新型战舰的建造。他要尽快拿出更多、更耀眼的成果,来夯实自己的根基。
数日后,马三宝的密报再次传来,带来了更具体、也更令人心惊的情报。东厂的暗桩发现,确实有身份不明、操着奇异口音的神秘人物在南京及周边活动,其接触的对象,赫然包括几位以“理学正宗”、“气节清高”着称的致仕老臣和在野名士!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神秘人物似乎对朝堂局势、对凌云及“格物”政策的细节了如指掌,其言论极具蛊惑性,甚至隐隐透露出了些许关于“星象易理”、“天道循环”的、远超当前儒学认知的“高深”见解!
“他们果然来了,而且……准备充分。” 凌云放下密报,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即将到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手将取决于那位深居紫禁城的帝王之心。
他铺开纸张,开始撰写第二份密奏。这一次,他没有再谈论威胁,而是详细汇报了“雷霆司”在电力应用上取得的最新进展——稳定照明系统的初步建成、电弧炉在特种合金冶炼上的成功应用、以及电力辅助系统在新舰蓝图上的具体规划。他用详实的数据和可预期的前景,向皇帝描绘着一幅“格物”强国的宏伟蓝图。
在密奏的最后,他笔锋一转,写道:“……臣自知才疏学浅,行事或有激切,然一颗赤心,天地可鉴。‘格物’之道,非为臣一人之荣辱,实乃开万世之基业。今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宵小谤议,臣唯鞠躬尽瘁,以实绩报君恩。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若庙堂之上,正道不彰,邪说横行,则臣纵有屠龙之术,亦恐难为无米之炊,徒令亲者痛,而仇者快也!伏乞陛下圣裁!”
这是一份既是汇报,也是自辩,更是在局势微妙之际,对皇帝信任的最终试探与恳请。
密奏发出后,凌云便陷入了沉默的等待。吕宋的一切仿佛按下了加速键,却又在一种诡异的平静中进行。所有人都知道,一场决定他们命运,甚至可能决定大明国运的风暴,正在帝都南京的深宫与朝堂之上,悄然酝酿。
庙堂暗流,汹涌澎湃。是乘风破浪,还是舟覆人亡,答案即将揭晓。而远在吕宋的凌云,能做的,唯有握紧手中那初生的“雷霆”,等待那最终的惊涛拍岸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