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那份饱含赤诚与隐忧的密奏,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南京紫禁城那片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水面下,激起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感知的涟漪。等待,成了吕宋与南京之间最煎熬的博弈。
吕宋基地内,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日,凌云都亲自督促进度,目光扫过船台上日渐成型的“破浪3型”战舰龙骨,扫过“雷霆司”实验室里愈发稳定的电灯光芒,扫过训练场上将士们操演新式战法的身影。他在用行动积累着筹码,等待着那最终摊牌的时刻。
而南京的暗流,终于在沉默中达到了顶峰。
这一日,大朝会。奉天殿内,庄严肃穆。当常规政务奏对完毕,即将散朝之际,一位年高德劭、以理学造诣和清直敢言着称的致仕老臣,在几位门生故旧的搀扶下,竟持着特许的“廷议”玉圭,颤巍巍地出现在殿门外,请求面圣!
此举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这位老臣,正是之前东厂密报中,疑似与“圣主”密使有过接触的“隐逸”之一!
朱棣端坐龙椅,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准其入殿。
老臣匍匐于地,声音苍老却清晰,他并未直接攻击凌云,而是从“天道”、“人心”出发,洋洋洒洒,引经据典,痛陈“奇技淫巧”泛滥之害。言称“格物”之学,重利轻义,扰乱纲常,使民心浮躁,工匠争利,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礼崩乐坏”,动摇国本。他最后慨然道:“陛下!《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治国当以道御器,岂可本末倒置,沉溺于器术之末?老臣恳请陛下,暂缓南洋诸般‘格物’之事,广纳贤良,崇正学,明义理,则天下归心,邪祟自退!”
这番话,站在道德制高点,冠冕堂皇,极具煽动性。殿内不少清流官员纷纷出言附和,一时间,“重道轻器”、“回归本源”的呼声竟有几分声势。
支持凌云的淇国公丘福等人虽极力反驳,言称“强兵利器方能御辱于外”,但在对方占据的“义理”高地上,一时也难以完全压制。
朝堂之上,风云突变,保守势力的反扑,借由这位理学耆宿之口,骤然发难!
就在争论渐趋激烈,朱棣目光扫视群臣,即将开口之际,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却沉稳的脚步声!一名身着飞鱼服、气质阴柔冷峻的太监,手捧一个覆盖着明黄绸缎的托盘,无视殿前侍卫,径直走入大殿,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马三宝!
“陛下,” 马三宝声音不高,却瞬间压过了所有的争论,他跪倒在地,将托盘高举过头,“南洋八百里加急,凌太保有‘祥瑞’进献,并附密奏一封,言此物或可解今日廷议之惑!”
祥瑞?在这争论“道”“器”的关键时刻?所有人都愣住了。
朱棣眼中精光一闪,沉声道:“呈上来!”
内侍接过托盘,揭开黄绸。里面并非什么灵芝仙草,而是两件看似普通,却又透着古怪的物件:一盏造型奇特、似乎由玻璃制成的灯盏,灯盏内没有灯油灯芯,只有一根纤细的、散发着金属光泽的丝状物;旁边,还有一个用木匣盛放的、拳头大小、缠绕着许多铜线的铁疙瘩,连接着几根粗重的电缆。
“此乃何物?” 朱棣问道。
马三宝恭敬回答:“凌太保奏称,此灯名为‘电灯’,此物名为‘原始发电机’。乃‘格物’院最新所成,借雷霆之力,化生光明,无需脂膏,不惧风雨。”
借雷霆之力,化生光明?!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陛下,” 马三宝继续道,“凌太保言,此物可为演示,以证‘格物’非是虚言。请陛下允准,于殿外施为。”
朱棣略一沉吟,点了点头。
几名早已等候在殿外的“雷霆司”技术人员(他们随贡品一同抵京),在无数道或好奇、或怀疑、或轻蔑的目光注视下,迅速在殿外广场上架设起那台笨重的原始发电机和连接的电线、灯盏。蒸汽机被点燃,发出低沉的轰鸣,通过齿轮箱带动发电机转子开始旋转。
殿内群臣,包括那位理学老臣,都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殿外。所有人都想看看,这所谓的“雷霆之力”,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凌云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