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官员隐晦地提及,如此庞大的工程集中于凌云一人之手,恐生“尾大不掉”之患。
朝堂之上,支持与反对之声激烈交锋。朱棣虽力排众议,但压力巨大,他给凌云的期限和预算也变得更加严苛。
面对资源和舆论的双重压力,凌云唯有以更快的技术进步来回应。天工院几乎将所有能动用的力量都投入了新舰项目,代号“定海”。
· 龙江船厂成为了核心基地。经验丰富的老船匠与格物院的学生们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老船匠坚持传统的榫卯结构和经验比例,而学生们则拿着基于力学计算的新图纸,要求精确到“分”的施工。
“胡闹!这龙骨强度岂是你们纸上算算就能定的?老祖宗几百年都是这么造的!”一位须发皆白的大匠气得吹胡子瞪眼。
“老师傅,这是根据材料强度和预计排水量计算出的最优尺寸,若按旧法,恐难以承受蒸汽机长期震动!”年轻学生据理力争。
凌云亲自出面调解,要求“尊重经验,验证数据”,设立对比试验组,用事实说话。最终,一种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计算的混合龙骨结构被确定下来。
· 镇江工坊区负责动力和火炮。李小柱带着工匠,在密封、防腐蚀、抗颠簸上下了苦功,改进了锅炉的水循环系统,采用了更耐腐蚀的铜合金管路。火炮车间则日夜轰鸣,反复试验着不同的炮钢配方和膛线拉制方法,报废的炮管堆成了小山。李三狗如今已成为炮组的核心之一,他那“后膛装填”的执念,终于看到了实现的曙光。
· 材工学堂的任务最重。他们需要研发出强度更高、更适合焊接(或铆接)的装甲钢。凌云引导他们尝试表面渗碳工艺,并开始小规模试验平炉炼钢的可能性。同时,对“四海商会”曾经展示过的那块“秘银”的分析也有了进展,发现其中含有一种罕见的、能显着提升钢材韧性的金属元素(可能是钨或钒),这为未来的材料升级指明了方向。
就在“定海”项目艰难推进时,东南沿海的警讯越来越频繁。
数支前往南洋贸易的官商船队遭遇不明身份的大型舰船拦截勒索,对方船只速度奇快,火力凶猛,显然不是普通海盗。生还者描述,那些船只虽然主要还是帆动力,但船型与“四海商会”的“海蛟级”颇为相似,且装备了数量可观的火炮。
更令人不安的是,有卫所巡逻船在靠近东番(台湾)的海域,远远瞥见过一艘“冒着淡淡黑烟,速度如箭”的怪船,其形制与任何已知船型都不同!
消息传到南京,朱棣震怒,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打造新式水师的决心。而凌云则感到脊背发凉——“四海商会”在蒸汽船舶的实用化方面,可能已经走在了前面!至少,他们已经拥有了可以实战的、以蒸汽为辅助动力的武装商船(或战舰)!
“定海”项目的蓝图已经铺开,龙江船厂的船台上,第一艘“扬威”级试验舰的龙骨正在铺设,标志着大明海军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
然而,前路布满荆棘。技术的难关需要一个个去攻克,资源的短缺需要精打细算,朝堂的反对声需要时刻警惕,而海上那神秘的对手,更是不容小觑的威胁。
凌云站在龙江船厂那喧闹的船台旁,看着工匠们如同蚂蚁般忙碌,敲打声、号子声、蒸汽机的调试声交织在一起。他手中紧握着一份刚刚收到的、关于“四海商会”疑似蒸汽船活动的最新密报。
海疆的蓝图宏伟而清晰,但通往蓝图的每一步,都需在惊涛骇浪中前行。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竞赛,更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战略博弈。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可能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