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刺目的闪电,如同天罚之剑,直劈钟山山顶那根最高的避雷针!
只见电光顺着铁杆疾走,导入地下,除了在铁杆顶端留下一抹焦痕和瞬间爆燃的火花外,下方的观测台和周围的树林安然无恙!几乎在同时,另一道闪电被城墙角的避雷针引走。
而更让南京百姓安心的是,那场雷暴中,城内再未发生如上次那般雷击房屋、引发火灾的事故。
雨过天晴,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清新而舒适的感觉。然而,更令人振奋的是,一个惊人的消息迅速传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那些亲眼目睹“铁杆引雷”这一神奇景象的人们,激动地向周围的人讲述着当时的情景。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闪电划破长空,直击铁杆,然后顺着铁杆引入地下,仿佛是一场天地之间的奇妙对话。
恐惧和猜疑在人们心中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惊叹和好奇。人们开始对这一现象展开热烈的讨论,对“格物”之学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凌侍郎……真乃神人也!”有人感叹道。
“那铁杆竟真能把天雷引入地下!”另一个人惊叹不已。
“看来这‘格物’之学,确实能窥探天机,驾驭自然之力啊!”更多的人开始对“格物”之学表示赞赏和认同。
避雷针的成功,以一种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为“格物”正了名。朝堂上,原本对凌云持有异议的徐理等人,此时也无法再用“天象不祥”来攻击他。民间关于“铁线引雷”的谣言,在事实面前也不攻自破。
凌云和天工院的声望,在这场雷雨的洗礼后,如日中天,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对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充满了敬意,对“格物”之学的探索也更加充满了热情。
然而,就在凌云忙于巩固陆上成果时,来自海上的警讯,通过“四海商会”内部不同渠道和沿海卫所断断续续的报告,汇集到了凌云和朱棣面前。
报告显示,“四海商会”似乎不再满足于暗中渗透和技术窥探。他们在闽浙外海频繁活动,其拥有的“海蛟级”等大型船只数量在增加,而且有迹象表明,他们正在与盘踞海岛的倭寇、以及一些来自遥远西洋(可能是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探险船队进行接触。更令人不安的是,有零星的渔民声称,看到过“不靠帆、只冒烟”的怪船在远海出没!
“他们……难道也在试制蒸汽船?”凌云看着这些模糊的情报,心中升起强烈的不安。如果“四海商会”真的掌握了成熟的蒸汽船技术,结合其庞大的海上力量和海外据点,将对大明海疆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甚至可能截断日益重要的海上商路。
朱棣同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陆上的电报网络和初步的工业化,增强了他的统治。但浩瀚的海洋,依然是大明控制力的薄弱环节。“四海商会”的举动,无疑是在向他的权威发起新的挑战。
“凌云,”朱棣再次秘密召见,语气严肃,“陆上之事,朕信你。然海疆不宁,非国家之福。那‘四海商会’狼子野心,其志不在小。你于舟船之道,素有研究。这海上……可有应对之策?朕要的,不是只能在内河航行的‘破浪’,而是能巡弋万里海疆,震慑不臣的真正巨舰!”
皇帝的目光,投向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这意味着,凌云和他的天工院,即将开启一场新的、同样艰难甚至更加复杂的征程——打造大明的蒸汽铁甲舰队。
雷暴洗礼了南京城,也淬炼了凌云和他的事业。避雷针的成功,象征着“格物”之学在认知和驾驭自然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漕运的清洗,则展示了新技术在强化皇权、整顿吏治方面的巨大威力。
然而,旧势力的仇恨并未消散,只是转入了更深的暗处。而来自海上的挑战,则如同远方的海平线上汇聚的乌云,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凌云知道,他不能有丝毫松懈。陆上的网络需要继续扩展和巩固,电报技术需要迭代,标准化体系需要深化。而如今,一项更加宏伟、也更加艰难的任务已经摆在了面前——将蒸汽的力量,推向广阔的海洋,为大明打造一支劈波斩浪的钢铁舰队。
雷火淬炼出的,是更加坚韧的精钢,也是更加明确的方向。帝国的工业化之路,将从江河,走向海洋。